很多主管當久了,愈來愈不願意得罪人,只想要當個受歡迎的「好人主管」。如果不是脾氣暴衝的類型,主管想直說壞消息、嚴厲指正部屬,真的沒想像中容易。
「明明我薪水給的很高、公司福利制度也相當健全,為什麼員工還是一個接著一個走人?」相信管理者常常會有類似人才難以留住的疑問。
從公司內部升遷人是妙計,不僅可以留住想跳槽的資深或厲害員工,更可以挑戰員工承擔新任務和更多責任。不過,升遷新星背後也有難處,當團隊中不僅一位爭取升遷機會,同事間為了往上爬,難免產生競爭關係。即便主管因明確原因提拔某人,競爭者恐怕還是會認為不公平,實在難叫眾人心服口服。
過去我們講到傳統的君臣關係,好像都是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都說這種觀念是儒家的工作倫理,認為既然拿人家的薪水就要幫人家辦事。但你看孔子實際上是怎麼說的?
傳統領導者為控管員工績效,往往施以高壓手段,最終造成反效果;然而,有愈來愈多企業領導人揚棄這種做法,改採「激勵、賦權」的柔性手腕,納德拉正是典型代表。他透過3種方式,有效提振微軟的團隊士氣。
產業環境變動日益激烈,企業CEO的角色變得更加動見觀瞻,往往做錯決策,不是自己被換掉,就是可能讓公司蒙受重大損失。不難想像,如果是新上任的CEO,肩上的壓力更是沉重,他們又該如何在短時間內讓自己進入狀況,決定組織接下來該往哪裡走?
不同的領導風格,會造就出不同的帶人方式。傾向於好言相勸、正面鼓勵員工的主管,或許能贏得多數員工的喜愛,但員工也可能因為少了時時被督促的壓迫感,進步幅度因而受限。相反地,一個嚴厲的領導者,或許可以帶出成長快速的企業,但他跟員工之間的距離,卻可能很遙遠。
不好好雕琢自己的領袖,便無法成為下屬的標竿。矽谷顧問安琪拉‧魯斯(Angela Ruth)在《創業家》雜誌網站上揪出了5個主管常犯的惡習,想真正成為厲害的領袖,就別讓這些壞習慣阻礙你的成功!
你我對領導者可能都有很多的期待,希望他是個充滿魅力、影響力、號召力、決斷力,同時個人能力卓越的人,但這其實是一種對超級英雄的期待,而日常生活中我們遭遇到讓人欽佩的領導者們,或許不如超級英雄般完美,但我們仍然願意服膺他的領導。
如果你創立一家小公司,努力了一陣子,好不容易做出一些名氣,有大公司想花一大筆錢收購。這時候,你會賣嗎?
「那個同事老是犯錯,每次都要我們幫他收爛攤子,老闆卻從來沒罵過他,真的覺得很不公平!」當團隊出現員工頻犯錯,主管卻沒任何責備警告,看在其他成員眼中,就會認為犯錯也沒關係,久而久之,員工表現就會變得消極。
員工的熱情是寶貴的資源,一定要小心呵護,面對員工主動提出的各種創意或意見,主管要有「不論好意見,或者壞意見,只要有意見,就是好事,就值得鼓勵」的心態,給予正面肯定。
主管看到員工行為或態度不當,要盡到適時糾正、責備,甚至開除的職責。然而,員工類型、職場情境百百種,主管應視狀況保持彈性溝通。
10年後的世界跟現在肯定大有差距,而10年後的年輕人的想法也會與我們有所區別,用10年前的標準來看現在的年輕人,做不得準,而我們希望10年後的年輕人們要擁有跟我們一樣的價值觀,這更是天方夜譚,不正確也不現實。
組織在進用人才時,經常會從外部引進有經驗、甚至相當資深的人員。這類資深人員,因為面對新的環境,多數也有體認了解新環境的重要;然而,卻因其對此類工作內容非常熟悉,經驗十分豐富,無意中產生「從表面上來看都很類似」的感覺,從而會依其過去經驗,很快斷定「就是這樣,沒有差別,我了解了」。以至於對環境的改變形成「視而不見」,不自覺很輕忽的「跳」過去。
本文是寫給正在創業的、創業很久的老闆、以及專業的經理人。先分享我認識的三個老闆經營企業之心路歷程。
如果員工都待不到一年就想離職,主管就要特別小心了!《Inc.》整理出主管常犯、導致員工離職的7大管理錯誤。
千禧世代(Millennials)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族群之一,指的是在1980年代初至2000年代初期間出生的年輕人。他們的魅力、職場能力隱憂及酷愛表現自我的種種特質,早引發上千萬次激烈討論。身為老闆,已不能忽視這股力量,必須學會與千禧世代溝通的秘訣。
有些人年紀輕輕,就在公司當上小主管,管理年紀比自己大上一輪的同事。這時候光靠頭銜,是無法帶得動部屬的,該如何做才不會被輕視,能贏得部屬的尊重呢?
在國際酒商工作的凱倫‧史奈德,從基層業務一路做到專案經理,一年後,她被拔擢成為中階經理人,以為終於苦盡甘來,卻發現自己根本不熟稔升遷後的職務,犯下了3個錯誤...
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是歷史上的明君;然而,他能打造盛世不只是靠自己的能力,更多時候是靠著大臣的直言進諫,修正不好的行為,開創和平安穩的朝局。
我們往往認為一個公司的總裁富有魅力,擁有常春藤大學學位,偉大非凡,雜誌和電視也是這麼宣傳的。然而,現實卻並非如此。
當主管罵部屬時,部屬即使不敢當面反駁回嘴,私底下仍然會抱怨、口服心不服,糾正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身為主管,我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當時的執政者魯哀公問孔子,要怎麼樣才能讓百姓信服於政府,孔子則給出了這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