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產業轉速更快,問題層出不窮,不斷要解決。一家擁有上百年歷史的銀行總經理斷言,還停留在只想做好例行工作,而不能成為解決方案的人,將被淘汰。
如何有效帶人、激發員工潛能,是每一位主管責無旁貸的任務,但是,幾乎所有的主管都有一個共同的疑問──部屬的資質明明不錯,為何表現卻總是不如預期?是組織的制度阻礙員工的發展?還是主管本身的領導失靈?
凡是當過主管的,面對自己苦心栽培、付出所有的人才選擇離職,多少,都會有「被拋棄或背叛」的感受,但主管的付出,不等於部屬要全然把未來寄託在主管身上,永不離開。
Sony創辦人盛田昭夫有次在員工餐廳吃飯,看到一個新進員工眉頭深鎖,於是主動上前與他打招呼。一番談天說地之後,原本欲言又止的新進員工說出了自己的苦惱:他是慕名來索尼上班,自認工作賣力,卻遇到了「功勞自己享、過錯部屬扛」的上司。
公司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人才,一到成熟期反而跳槽得特別快。其實,他們可能是被公司不當的制度給逼出去的。
庫克也已經任職滿5年了,他試著成為和賈伯斯不同的領導人,非常關心員工和社群。到底,庫克面對挑戰時,會怎麼做呢?
對所有團隊成員一視同仁,無差異回饋,是許多主管共通的盲點。然而,這其實不是組織的常態。
當上主管以後,要處理的事情變多了,有些事其實你也不知道該怎麼決定,卻有點害怕同事質疑你的能力;想把手邊的事派給部屬做,可能是效果不如預期,或有點不太放心,最後你又拿回來自己做。
瑞典服飾品牌H&M近年來在亞洲攻城掠地,今年到十月底為止,在中國就新開出68家門市,而今又在台灣西門町開出占地1500坪、總計5樓的全亞洲最大旗艦店。令人注目的,不僅是H&M大規模的展店動作,還有人才管理的成績
當主管聽起來很讚,但實際上它是個大挑戰!管理職就是一種長期的修練,需要主管持續努力自省和調整,才有機會做得更好。
作為領導者,你的工作內容不只是管理、帶領員工變得更好,有時候也包含了「在合理的時候、用合理的理由要求員工離開
小余是間網路公司的老闆,最近加入了一個管理學讀書會。他每次在讀書會聽到新的管理方式,總是興沖沖宣布要用在公司裡。一段時間後,問題就接踵而來了。
很多人討厭愛吹牛的人,總覺得他們說話不大實在,事情做起來也不太靠譜。可是,愛吹牛的人真有那麼糟嗎?難道一點優點都沒有?在談這個問題前,讓我們先來回顧「吹牛」這個詞到底是怎麼來的。
人到中年,工作資歷已經很豐富了,不管職涯發展是否順遂,很多人都會在四、五十歲這個階段開始審視自己,「我的事業大概就是這樣了吧?」不過,也有不少人正好相反,把「人生下半場」當成「事業上半場」在經營。
幾乎每個組織裡,都有多個層級的領導人(包括個人、團隊和組織等層級),而每一個領導者的行為,都會影響團隊和組織的行為。由於每一個層級的領導人都會彼此連結、相互影響,因此我們可以說,每位個別的領導人都是無法孤立存在、獨立領導的。
前同事回鍋成為我的部屬。我們的工作類型屬於團隊分工,成敗總是看整個團隊,但分配好的事情,常常在他那環節發生粗心錯誤,而他總是習慣性地說「我以為是這樣……」,造成後面接手的夥伴需要加班補救。
有時候並非領導者不想做出決策,而是兩個選項分不出孰優孰劣,要人如何決策起?從兩難中找出最佳解的情境有無數種可能...
大多數領導者相信,明智的決策來自於精確的資訊,因此養成了重視數據和事實的態度,在推動變革時,一味地提供硬邦邦的訊息,忽略了感性和人際因素,導致工作者雖然理智上能理解變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情感上卻仍不自覺地消極抵抗。
有些老闆動不動就愛說,年輕人這不好那不好的,好像公司經營不起來都是別人的錯,尤其是這一代的錯!可是,有些說法滿奇怪的,還會前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