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限制民眾外出,造成餐飲、服務業需求急凍,不少業者倒閉或裁員。這時候該如何調節組織,才能和員工一起撐過去?
當主管晉升某些同事,被升遷的人也會擔心自己會不會招來忌妒、成為其他同事的眼中釘?而對此感到尷尬或害怕。該如何協調同事之間心理不平衡、忌妒的情緒呢?
為控制疫情,許多企業選擇讓員工在家工作。不過,什麼產業都能遠距工作嗎?製造、金融、媒體等不能遠距工作的業態,又該如何因應?
「選擇題目」是老闆的事。身為團隊成員,最重要的工作還是在既有題目下,找出可行方法、做出成果,「把錯的題目做對」才是真正的專業。
實體與遠距辦公不是一時半刻調整得來的工作制度。然而,在疫情的影響下,遠距工作成為全球企業不得不加快思考與執行的防疫措施。
下班後還一直傳訊息給員工?孤獨、缺乏連結的勞工,跟情況相反的勞工相比會請更多天病假、更提不起勁。看福斯汽車、華納音樂如何解決「隨時開機」的文化:
有資料分析師還需要科學家?工程師又要做什麼?玩轉資料的路上,你需要的不是一個超級強者,而是一支合作無間的團隊。打造資料團隊前,你該了解的3種角色>>
什麼是當責?ARCI四種角色、四種責任怎麼用?有什麼方法或工具,能培養部屬、員工責任感?
亞馬遜現任執行長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今天發表在任最後一封股東信,這篇股東信講述了過去 20 幾年來亞馬遜的成長史、未來願景:
麥肯錫發現在後疫情時代成功的前段班企業,都擁有 3 個特徵,觀察這些企業後,麥肯錫解密推進企業得以面向未來的9個策略:
所有企業想要長期保持穩定成長,唯一的方法是隨時保持活動,隨時努力創新求變,不要進入一潭死水的穩定狀況。這是我常做的事:在一潭死水中丟下一顆石頭。
不曉得你參加工作坊(workshop),經驗是好是壞?好是怎樣的好?壞又是怎樣的壞?我自己好壞比大概是 3:7,一個美好工作坊,往往可遇不可求?
特斯拉「反手冊」手冊(The Anti-Handbook Handbook)寫了什麼?從中如何窺見馬斯克對管理團隊、人才的看法?
每次看到那種漂亮用心的心智圖,我心裡都忍不住歎氣。我看這些人根本沒抓住「心智圖」這個工具的要點,硬生生地把一具殺傷性武器用成了禮炮:
「大家掛在嘴邊的帶人要帶『心』,害慘主管了。」唯品風尚集團執行長周品均說。以前她想著先照顧夥伴情緒,也不好責備對方,最後收拾爛攤子的就是其他同事。
團隊的行為可以歸納為 6 種類型,這是引領團隊成功的重要指標。領導者該為此提供的 3 個協助,凝聚成員向心力。
一個業績目標會議,我的老闆總愛開 3 到 5 次會前會,仿佛永無止境的對話迴圈,也太沒效率了。但在我後來的職涯裡,逐漸體會這樣做帶來的好處。
《豐田人的凝與動》從團隊管理的角度切入,教你豐田人怎麼帶隊,把二軍變成一軍,三軍也有機會變成二軍。
研究指出,高階主管平均每周花 23 小時在會議上,其中有 8 小時是沒有效益的。如何減少無效會議?你該從例行性工作報告檢查起。
2020年是變動的一年,許多人的工作、生活都出現了變化,外在環境也因疫情而更為封閉,企業員工在這樣的氛圍下,可能也漸漸失去元氣,該怎麼做才能重新提振?
為什麼隔離者會想偷偷溜出門?是防疫知識不足,還是社群互動邀約多?經歷 14 天禁閉,他們的心理狀態、社會互動又會有哪些變化?
對新手主管來說,被公司分派到管理績效後段班的團隊固然頭痛,但好處是,原本就表現不佳的混亂團隊,在你的領導之下稍微有點成果,大家都會誇獎是你的功勞:
台灣 Pizza 店以必勝客、達美樂、拿坡里的美式連鎖為主流。如果你也想開一間披薩店,該注意些什麼?
IT 研究與顧問公司高德納Gar(net)更預測,到了 2028 年,愈來愈多的中階主管將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跨職能團隊」。這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