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鼓勵勤奮的工作場域,關鍵少數,通常不會以孜孜矻矻的工蜂形象現身。他們或以獵豹之姿示人,氣焰張揚,或是看似無傷的金絲雀,讓人不知該把他往哪裡放。
華倫巴菲特和查理蒙格明白,只要找對球員,幾乎所有球隊經理人都可以表現出色,因此在波克夏,他們不去教傑出的執行長如何經營他們的事業。
團隊成員實力都很好,就一定能得到最好的結果嗎?如果沒有充分溝通與討論,即使秀才齊聚一堂,也不見得產生綜效。
任何的改革,只將中階主管當苦力使喚,他們將流失至有更好職涯發展制度的大型企業,或拒絕承擔更多的責任。
擔任主管的佐藤非常苦惱,他的團隊有位新進同仁,時常無法自己做決定,無論大小事都得先問過他,才會有下一步動作。面對這類型的部屬,怎麼做才能讓他主動思考、下判斷?
貝佐斯在亞馬遜的第一封致股東信,以及往後每年致股東信中,都會提到「這是亞馬遜的第一天」,意味著這家企業始終追求創新。
從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到陽明海運董事長,鄭貞茂表示,在每份工作中都可以學習到新視野,轉職不要只看眼前薪水,而是看成長空間。
設願景、呼口號、訂目標,幾乎所有公司都在做,但是對東元電機董事長邱純枝來說,「我的個性是我喊出來,一定要想盡辦法讓它做到。」
要讓團隊保持卓越,有時必須請不適任的成員離開。這件事非常困難且令人不舒服,卻是擔任主管職的人必須面對的功課。
研究顯示83%的員工仍希望得到回饋,不論正面或負面,因為員工們也渴望自我成長與進步。主管如何有效地給予他人回饋?應把握這3個原則:
繼安靜離職、共享工作之類,現在又誕生新的職場趨勢「咖啡打卡」,不情願結束遠端辦公的員工,總是滿足公司出勤要求後、喝完咖啡打完卡就立刻回家辦公。
總經理祕書臨時通知會議時間提前,你是老神在在,還是感到焦慮緊張?為什麼有的人可以一份工作做十幾年,有些人卻老是待不住想換跑道呢?
為了讓雇主和主管更容易辨識員工當前的狀態,麥肯錫透過滿意度、工作的意義、職場彈性等 12 個標準,將員工分為了 6 大類型進行評估⋯⋯
主管雖然稱讚同事的工作效率高,卻說她穿著不專業,原因在哪也無從得知。那天之後,她每天上班都為穿著苦惱,不久後就因此而離職。
在科技的驅動下,愈來愈多公司將資源或重心轉往數位領域,包括在數位媒體投放廣告、用大數據找出顧客輪廓等。為此,組織也相應地出現新的職位,其中「數位長」(CDO,Chief Digital Officer)就是一例,被賦予帶領公司數位轉型或擬訂相關策略的職責。
為何人資長(CHRO)愈來愈受到重用,甚至逐漸被認定為是最靠近執行長(CEO)的職位?過去的人資經驗,如何成為人資長晉升執行長的養分?
南園人文客棧的員工歲數相差一甲子,如何有效分工?為了讓各年齡層的員工能一起工作,他們依照體力、專長,設計出一套獨特的排班模組。
非暴力溝通是什麼?為何一本與管理無關的書籍,讓微軟執行長納德拉決定一上任就發給高管人人一本,還成了拯救公司的重要角色?
默克台灣總經理分享:要讓團隊明白,你是來跟他們一起工作的,你在這裡是為了帶來更好的改變,而不是來挑毛病。
黃仁勳能成就像輝達(NVIDIA)這樣的企業並不容易,他曾在公開演講與訪談中,談及其經營哲學,以下摘錄 3 句黃仁勳曾說過的管理金句:
犯錯才會成長,但要鼓勵員工和團隊分享犯錯的經驗不容易,必須建立起員工願意和主管說真話的環境,並且將「溝通打氣」與「問題檢討」明確劃分開來。
麥肯錫 2023 年領導力論壇,邀請各行各業領導者共同討論組織高層所面臨的趨勢轉變、管理議題,本文搜集了其中 7 個管理難題以及建議,供管理職參考。
在 2004 年 12 月經理人月刊誕生了,發行人何飛鵬在創刊信中寫道:這是一本「不一樣」的雜誌。如今即將滿20周年,何飛鵬首度談當初的創刊心路歷程。
曾任富士康集團副總裁,現為和椿科技董事長的程天縱,在《管理者的養成》一書中分享超過 40 年的管理經驗,道出管理者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