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工讀生上班特別愛滑手機,怎麼辦?經理人 AI Coach: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軟的不行,那來硬的、改成硬性規定,溝通效果會比較好嗎?
舉辦一場用心的年會,能協助企業減少員工心中的不確定、增進員工的參與感,並能聽到真實的回饋,讓企業所有人往相同方向前進。
金馬獎一路走來第60屆,歷經 2019 年之後中國抵制與疫情衝擊,擔任金馬執委會執行長一職來到第15撚的聞天祥,如何走過風雨飄,帶領金馬重振光環?
失去員工不只會對團隊士氣造成影響,代價也很昂貴,《哈佛商業評論》整理了8個領導地雷。
與其被動等待英明的領導者,建立有意義的工作環境,何不讓自己從自私自利轉變為服務他人,主動創造一個讓人們感到尊重、傾聽、受重視的工作環境?
BU概念源自於美國大型企業,目的是把企業規模切割成小而精幹的營運單位,加速決策與執行。然而,許多中小企業其實不適合BU架構,強行推動反而會導致競爭與內耗。
公司新入職一批年輕同事,但怎麼在溝通上,總是有點對不上頻率?想跟Z 世代溝通順暢,還得先了解他們在想什麼、對工作的期待。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許多公司從遠距辦公,改回實體辦公的舊制,卻面對反彈聲浪。亞馬遜(Amazon)告知員工每周必須進辦公室3天,出現了罷工現象;蘋果(Apple)與華特迪士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員工簽署請願書,也拒絕重返辦公室。
全球前 2 大電源供應器製造商的光寶,在 3 年間將毛利從 17% 拉高至 23%?邱森彬以「領導組織轉型,聚焦高價值、高成長事業」回答。
比爾蓋茲在創立微軟初期,記住了公司所有員工的車牌,好掌握員工工作時長,最近採訪證實此事。他也表明自己相比賈伯斯和馬斯克更友善。
案子尋求內部溝通,就像跨部門勾稽,以機率來說,一個人做決定,對錯各占50%,2個人都做錯的機率是25%(=50%×50%)。多人多部門審議,能降低失敗率。
在鼓勵勤奮的工作場域,關鍵少數,通常不會以孜孜矻矻的工蜂形象現身。他們或以獵豹之姿示人,氣焰張揚,或是看似無傷的金絲雀,讓人不知該把他往哪裡放。
華倫巴菲特和查理蒙格明白,只要找對球員,幾乎所有球隊經理人都可以表現出色,因此在波克夏,他們不去教傑出的執行長如何經營他們的事業。
團隊成員實力都很好,就一定能得到最好的結果嗎?如果沒有充分溝通與討論,即使秀才齊聚一堂,也不見得產生綜效。
任何的改革,只將中階主管當苦力使喚,他們將流失至有更好職涯發展制度的大型企業,或拒絕承擔更多的責任。
擔任主管的佐藤非常苦惱,他的團隊有位新進同仁,時常無法自己做決定,無論大小事都得先問過他,才會有下一步動作。面對這類型的部屬,怎麼做才能讓他主動思考、下判斷?
貝佐斯在亞馬遜的第一封致股東信,以及往後每年致股東信中,都會提到「這是亞馬遜的第一天」,意味著這家企業始終追求創新。
從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到陽明海運董事長,鄭貞茂表示,在每份工作中都可以學習到新視野,轉職不要只看眼前薪水,而是看成長空間。
設願景、呼口號、訂目標,幾乎所有公司都在做,但是對東元電機董事長邱純枝來說,「我的個性是我喊出來,一定要想盡辦法讓它做到。」
要讓團隊保持卓越,有時必須請不適任的成員離開。這件事非常困難且令人不舒服,卻是擔任主管職的人必須面對的功課。
研究顯示83%的員工仍希望得到回饋,不論正面或負面,因為員工們也渴望自我成長與進步。主管如何有效地給予他人回饋?應把握這3個原則:
繼安靜離職、共享工作之類,現在又誕生新的職場趨勢「咖啡打卡」,不情願結束遠端辦公的員工,總是滿足公司出勤要求後、喝完咖啡打完卡就立刻回家辦公。
總經理祕書臨時通知會議時間提前,你是老神在在,還是感到焦慮緊張?為什麼有的人可以一份工作做十幾年,有些人卻老是待不住想換跑道呢?
在科技的驅動下,愈來愈多公司將資源或重心轉往數位領域,包括在數位媒體投放廣告、用大數據找出顧客輪廓等。為此,組織也相應地出現新的職位,其中「數位長」(CDO,Chief Digital Officer)就是一例,被賦予帶領公司數位轉型或擬訂相關策略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