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熱銷300萬罐果茶,創辦人竟是門外漢!金利食安如何從花上億採購設備卻無人買單的肉品加工廠,轉型成專做果茶的食品加工廠,連星巴克、好市多都搶著下單?
遠通電收從谷底翻身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組織轉型,其中也包含開發流程從傳統的「瀑布式開發」走向「敏捷式開發」,他們怎麼做的?
天工生技為台塩、勁量、立頓、樺達、TABASCO、Swisse、LAVAZZA等品牌的代理商。他們怎麼在小小的台灣市場幫眾多品牌擴大知名度與銷量?
什麼是價格敏感度?如何透過 PSM 模型制定消費者可接受的定價?顧客願付的最高價格,問卷怎麼問出來?
「忍辱負重」低頭進行研發與臨床試驗,花了 16 年!拿下 FDA 藥證與羅氏、默克兩家大藥廠宣戰!藥華藥只用了一顆新藥讓公司市值飆增 80 %?
丁丁藥局是國內大型連鎖藥局之一,市佔僅次大樹、杏一等上市上櫃連鎖品牌。去年丁丁以EPS 8.79元穩坐連鎖藥局獲利王,董座張振興分享20多年經營策略。
號稱「豬王」的神農獎青農鄭育松,如何培育出讓米其林餐廳也搶用的大理石花紋油花豬肉「新增丰黑豬」?
將鋁合金板放入油壓機內,下一秒,一個麵包烤盤就成形!從平價的全聯阪急麵包、多那之,到嵜本高級生吐司專門店,都用這家「亞洲烘焙模具王」的烘焙器具!
優克美以生產防霉貼紙起家,供應鞋盒防潮為主,獲得Nike、Zara等世界大廠青睞。2015年起轉型為防霉專業顧問,協助各品牌、工廠解決黴菌相關問題。
大瓏企業董事長劉惠珍回顧創業歷程,透過研究確定高門檻的醫療產業為創業目標,與大廠合作零組件,與小廠合作完整產品,最終確立大瓏在電燒刀筆的重要市占。
成軍 40 年的上品近年身價隨台積電、英特爾等一線半導體客戶水漲船高,營收連 3 年成長,被歸類在塑化股、從事氟素原料應用的上品,怎會與半導體業搭上邊
杏一醫療用品 1 月營收創新高,高雄榮總屏東分院商場預計將在 11 月開幕。《經理人》曾在 2019 年 5 月專訪杏一董事長陳麗如:
2020年聯想集團Lenovo電腦以24%市占率,位居PC龍頭。香港商聯寶電腦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監許堯能分析,下半年景氣復甦,加快研發與生產速度,才能拿下訂單,取得市占。
邱倉沛憑著堅實的紡織業務經驗,創立宜新實業,毛利率連年攀升,2021 上半年的新高 25.5%,高於同業 5~12 個百分點。
在2019年底,新冠肺炎爆發,許多醫生、院長找上豪紳纖維科技董事長陳明聰,想要跟他買口罩、防護衣。陳明聰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他們不跟原有供應商批貨,反而找自己這個「做無塵衣」的想辦法?
提到精品家電品牌戴森(Dyson),吸塵器會是多數人第一個閃過腦海的產品,但它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習性,工程師也是如此,他們容易看別人的程式「不順眼」,想要全部重寫。但公司禁得起這樣「砍掉重練」的資源浪費嗎?
台灣古早味蛋糕汽水(台湾カステラソーダ)在日本掀起旋風!古早味蛋糕也能做成飲料?而且是汽水?對製造商來說,開發「話題產品」為何比「一般產品」有誘因?
讀墨(Readmoo)在電子市場中像異類般存在,只專注電子書與閱讀器。不把電子書只當作電商產品運營,執行長龐文真指出,讀墨不只是賣產品,而是閱讀行為。
一般疫苗需要10年時間開發,為什麼Covid-19疫苗可以「超速研發」,最先完成最終臨床試驗的輝瑞和莫德納只花8個月?
你的產品或服務要成功,就需要想出是什麼能在對的時刻提示你的顧客,但App、email、簡訊等通知,只會愈來愈沒人看,企業該怎麼辦?
聲請破產的Forever 21起死回生了?今年3月於紐約開了新門市,4月宣布有望重返加拿大。從H&M來的執行長Daniel Kulle,做了什麼改變?
手搖飲市場怎麼做?張庭偉2018年創立萬波,既潮又台的視覺語言呼應其台灣紅茶的懷舊路線,舊中有新,聯名混血,堪稱台灣最會說故事的手搖飲品牌。
說明書是為了讓用戶快速了解產品的各個功能,但為什麼iPhone和一些Android 手機的說明書內容愈來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