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附醫成立人工智慧中心,推出超過 20 項 AI 醫療產品,協助醫生更快速、精準做出診療決策,今年在美國機構調查評比中獲選全球智慧醫院前三強。
佳世達集團日前公佈 2018 年財務報表,毛利率為 12.4%,年增 0.5 個百分點。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表示,毛利率還有努力空間,不是飛躍性的成長,但也展現了佳世達擴大醫療事業策略的成效。去年醫療事業營收已近百億元,年成長超過 30%。
今年以來,大樹、杏一等藥局類股市值逐步擴大,大樹甚至躍居台灣市值第7大的生技類股,在營收成長的背後,有著哪些關鍵動能?
「忍辱負重」低頭進行研發與臨床試驗,花了 16 年!拿下 FDA 藥證與羅氏、默克兩家大藥廠宣戰!藥華藥只用了一顆新藥讓公司市值飆增 80 %?
「好久不見,你親自送核銷單嗎?」採訪當天,臺中榮民總醫院(下稱中榮)資訊室主任賴來勳與外科部技師寒暄,等拍照的空檔,即使架好姿勢,他的眼神也不時與圍觀同仁示意。傳統上IT人員默默做事的印象,在他身上完全翻轉。
台灣疫情升溫,醫療量能是否足夠,成為熱烈討論的議題。在去年的此刻、美國疫情爆發時,傳統醫療是如何高速轉型,和快速變化的疫情抗戰?麻省總醫院是個好例子。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去年的門診服務量超過 65 萬人!在人力資源不變的前提下,如何提供民眾高品質醫療服務?2018 年接任院長的陳彥旭答案是「精實管理」。
翻開大學光學科技公司財報,營收連續 12 季成長,截至 9 月,累計營收已超越 2019 年營收 14 億元。走到今天這一步,有一段故事:
走進長庚醫院抽完號碼牌,就被叫號抽血,10 分鐘內抽血完畢,這是長庚醫院推行精實醫療的成果。
柯達獲得美國政府 7.65 億美元貸款,用於建立柯達製藥公司的藥物生產,這筆金額整整超過柯達市值 7 倍,創下科達有史以來最美好的一天。
許多醫療數位平台興起,要解決醫院、病患過去得花高成本治療的問題。
高齡化是多數國家難以抵擋的趨勢,隨著年老而來的疾病、照護需求,醫療成為未來重點產業。市場研究機構 TrendForce 指出,2017 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規模約為 4281 億美元(約新台幣 12 兆元), 2018 年成長至 4442 億美元(約新台幣 13 兆元),到 2023 年整體規模可再增加 30%。
陳階曉,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泌尿科主任,同時也是一名連續創業家,讓手機前鏡頭變感測分析儀。這一次,他要挑戰的是醫療機器人,走進腦部自動導航。Brain Navi,是台灣首個腦部導航機器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