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在 1990 年代的成功,間接令組織陷入穀倉效應,不僅讓股價砍半,更是蘋果崛起的關鍵!從這 10 個跡象檢驗,你的組織是不是也落入了同樣問題。
電商亞馬遜崛起後,讓實體超市百思買瀕臨倒閉的危機。而新執行長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試走到第一線傾聽員工心聲,並觀察銷售人員和客人的互動。
你公司的團隊會議、教育訓練,還在把議程從早到晚塞滿滿嗎?專家建議,別急著排一堆活動,先考慮場地的安排。選擇合適的活動場地,能讓參與者獲得更多啟發。
經營戰略上,選擇退出市場,對企業來說不一定是壞事。用人策略上,人才的學歷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條件。從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的經營哲學,能學到的 2 個啟示:
當環境中有人支持或尊重自己付出行動,自主性會比較高,對未知感到不安時,也較願意去嘗試,心理安全感也會因此提升。落實自主權,有幾個方式:
心理安全感並不是無限包容、面對錯誤不指正,或者過度讚美,而是給予真實的回饋。如何給予員工真實的回饋,又不因此破壞彼此的關係?
心理安全感除了會影響績效,也會影響員工工作的投入度、心理健康與離職意圖。心理安全感與績料要求的氛圍,如何拿捏?
分店是新人學習的關鍵場域,如果由店長提問或關心,可能會給他太大壓力,所以信義房屋會根據新人特質安排專屬師父協助, 創造敢問、有人教的成長環境。
若水國際非常重視心理安全感,因為他們是社會企業,有商業目標,也有社會影響力目標。他們透過固定的開會儀式,讓同仁練習察覺情緒,以及成熟的表達需求。
會議上常常有過這樣的場景,主持人請大家「盡情發表意見」,台下卻一片靜默。可以用具體物品強化發言機制,或是指定發言對象,讓團隊中的每個人都表達意見。
工作者經常告誡自己「多講多錯」,因為講了可能改變現狀,成為主管的眼中釘、團隊的討厭鬼。但是,以沉默掩蓋問題,可能產生更大的悲劇。
後疫情時代不少企業實施混合辦公,雖然同仁享受遠距工作的彈性,但主管難免擔憂見面次數減少,歸屬與認同會消失。如何發起一場實體會面來維繫關係?
你是「空降主管」嗎?高階經理人進入新公司,卻時常發生適應不良的情況。空降者別急著踏大步,應先與團隊建立基本信任。
旗下擁有《數位時代》、《經理人》、《Shopping Design》三大媒體品牌的巨思文化媒體集團,不僅實施混合辦公政策,更把辦公室打掉重練。為什麼?
在疫情之前,陳素蘭就已經感受到,辦公室沒有彈性對成長中的公司帶來的限制。經過疫情期間全員遠距上班成效良好,評估後巨思也決定徹底將辦公室改造為開放空間。
Gogolook 在疫情爆發後隨即宣布遠距優先政策,但執行長郭建甫說,但隨著員工見不到面的日子一長,讓他思考更根本的問題,「為什麼我們需要辦公室?」
員工造假、甚至犯罪,是員工個人問題還是公司該負責?其實員工會鋌而走險,背後往往有組織的漠視或支持!想有效處理,先審視組織中是否也有這 7 種致命因子:
2009 年,台灣 Dell 就將遠距辦公作為公司策略,疫情前已經有 65% 的員工參與。隨著疫情減緩,公司也開始思考:辦公室還需要有每個人的座位嗎?
IKEA 認為辦公室改造最重要的是收集使用者意見,所以建議客戶先進行內部調查,了解大家最想要的,或是之前使用上最不便的,新辦公室才能符合員工的期待。
《圖解辦公室空間思維》指出,設計辦公室時通常會需要考慮 3 大功能:增強生產力、降低成本、促進互動。混合辦公的空間中,要實現這些功能,有哪些設計訣竅?
麥肯錫報告指出,疫情前普遍認為辦公室對生產效率、企業文化和吸引人才至關重要。當疫情使多數人都有居家辦公的經驗,報告也指出,80%的人更喜歡在家工作。
身為公司的最高主管,我無法關注到每一個員工,但是我用「2年認同定律」,仔細檢視做滿2年的人,從中挑出潛力人才,培養成公司的核心團隊成員。
我一直支持經營者要格外積極經營公司文化,不要任其「有機生長」,否則結果會是「所有風格恣肆交雜在一起」。人們一拍腦袋就開始雞同鴨講,根本阻礙團隊工作。
許多世紀以來我們從文化上學習而來的顯性和隱性的種族歧視,使我們對出身不同種族的人,尤其是少數族群帶有強烈偏見。如何避開偏見,讓好人才公平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