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線工作往往著重在單項計畫的落地,但真正的管理者,會將計畫的層次往上提升,找出行業的突破策略。
《一流的人都懂得如何做選擇》作者發現,頂尖人士都擁有提升成績的資質,包含 4 個面向:接受事實的勇氣、採取合理且大膽的策略、說服人的熱情、死纏爛打。
在職場上你看起來的那些坑,其實都是人家是先算好的華麗冒險。我想從兩個英特爾(Intel)的真實案例談起。
不懂離開一個糟糕的主管,就是在縱容壞人傷害自己。不要想著向誰證明什麼,考慮自己的實際利益才是正解,盡快離開就好。
普雷謬齊克認為,一旦出現了下述 5 種現象,人們就應該理性選擇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我入行的時候,有幾位跟我同期進公司、交情也還不錯的同事,後來有幾位升遷的速度特別快。老實說,一開始心裡難免有些情緒,因為我自認能力並不比他們差。
天職是「真心想做的事情」,由喜歡的事情(what)、擅長的事情(how)、重視的事情(why)3 塊拼圖組成,缺一不可。
辭職就一切海闊天空?研究指出,在沒有明確計畫的情況下,辭職可能讓人情緒低落,甚至感到羞恥、恐懼、有罪惡感。
這次專欄想與讀者聊聊:關於電影《大公司小老闆》裡,一個大叔的中年職場危機拆彈的故事。中年遭降職!該辭職離開,還是忍氣吞聲?
三商家購美廉社董事總經理邱光隆,從產業最入門的倉管員做起,靠著自己的努力,晉升到大潤發採購副總經理,之後才有機會為三商行打造美廉社。
我的看法是成功的專業經理人沒有固定的職涯模式可以套用,但有共通該具備的特質,一定要持續創新、成長和進步,否則只能靜待被市場淘汰。
多數高階主管和企業主都是細節控,習慣從日常的小事,判斷一個人、一件事、一個專案、一項合作。在組織中,真正的重點,往往是那些沒人會說出來的小細節:
每位主管都經歷許多學習和職場競爭,才從基層工作升遷成管理職,但中間也可能養成不良習慣。中階主管如果難以晉升,很可能就是下列 5 個錯誤習慣造成的阻礙:
全球平均80%勞工都無心工作(包括「得過且過」以及「抗拒工作」);在東亞,工作不開心、無法投入(engage)的比例甚至高達 86%。
40 歲以前明明平步青雲,一過 40 卻撞上了天花板,還眼睜睜看著能力不及自己的人不斷往上爬……怎麼會這樣?
104 玩數據取樣 29 萬筆薪資資料發現,不分產業、職務、年資,2021 年全體 62 產業平均月薪 4.2 萬元。
55 歲以上的工作者比年輕世代更活躍於發展兼職、參與零工經濟!究竟有哪些類型的工作,適合嬰兒潮世代轉化為自己的副業或兼職呢?以下整理出 7 大類型
主管願意與你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嗎?《你該信任誰》]列出 20 個線索,如果你的老闆有相關的表現,就是能與你肝膽相照的正面信號。
台商與外商最大不同可分成 4 個部分:工作節奏、教育訓練、薪資福利、企業文化。
為了留給老闆好印象,許多員工必須待在辦公室。為什麼明知道「長工時」和「生產力」並非等號,還是要逼員工不斷刷存在?
40歲是人生最繁忙的階段,也是有能力實現願望的「黃金歲月」。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更要謹慎選擇,替自己的人生下半場提早鋪路。
我們是透過跟別人比較來決定自己幸福與否的生物,因此對薪資不平等的感覺尤其敏感。賞罰不分明的公司,員工的死亡率和精神疾病發作的機率都比較高。
報到後才發現「這不是個好工作」?專家建議:沒想清楚 5 件事,換工作也可能後悔。
學習什麼技能,才有助於你找到好工作?Linkedin篩選出10 大熱門職缺的對應技能,開了免費線上課要讓你在家自主培訓,有機會就可以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