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外媒指出台積電已派高層赴德勘查,有意在德國設廠。繼美、日之後,德國為何吸引台積電?為何 28 奈米如此重要?落腳德國有何好處?
電池概念股一次看!電動車市場可期,動車零件主要有電池、電子控制、馬達,其中正負極材料台灣6供應鏈廠商受惠:美琪瑪、康普、立凱-KY、中碳、聚合、明基材
由於電子產品和晶片需求下滑,美光上季營收幾乎腰斬並且由盈轉虧,本季財測也不如市場預期,並宣布 2023 年裁員約 10%,盤後股價應聲下挫逾 2%。
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在玉山科技協會舉辦的論壇上,針對「去台化」、「掏空台灣」等近日熱門討論話題,加以反駁和解釋。他說了些哪些重點?
裕隆執行長嚴陳莉蓮從先生嚴凱泰手中接棒 4 年,今年繳出首張成績單:納智捷首款電動車 n7 預售爆單,MG 也獲得市場青睞。她如何帶裕隆找回昔日榮光?
「台積電派了 500 位工程師去美國新廠,但在台灣有五萬多位工程師。」董事長劉德音認為,台灣半導體不存在人才外流的問題,反而擔心年輕工程師太少歷練。
台積電宣布啟動亞利桑那州晶圓廠二期工程,並將導入3奈米製程;一期廠將於 2024 興建完成,生產4奈米。台積電為何一反被動、低調的態度,直接公布計畫?
《華爾街日報》報導,台積電曾致函華府,表示赴美亞利桑那設廠建設成本高昂、人力短缺等問題,列出6障礙:包括聯邦主管機關的要求,都推升成本、增加難度⋯⋯
劉德音回應關於台積電去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建立生產基地的疑慮,關於掏空台灣、去台化輿論,他指出台積電在台灣還有5萬多位工程師,怕的是人才不願走出去⋯⋯
傳出特斯拉捨棄三星,轉而改向台積電下單3、5奈米級自駕晶片,有望成台積電美國廠最大訂單、全球第 7 大客戶,這會帶來什麼影響?
志強國際是全球最大的足球鞋供應商,隨著 2022 世足賽開打,足球鞋背後的關鍵供應商也受到矚目,志強如何讓愛迪達、NIKE 都指名合作?
全球半導體產值有望在2030年突破1兆美元,前景大好。5G、AI及電動車等新興科技帶來的巨量晶片需求,釀半導體史上最大人才荒,產業鏈上演搶人大戰。
104 人力銀行最新發布的 2022 年《半導體人才白皮書》,發現半導體業每月徵才量再創新高!第一季平均每月需求 3.5 萬人,年增幅為 39.8%。
明係是國內中高階自行車代工王,2008年北京奧運,英國代表隊奪下8面金牌,踏的就是明係的腳踏車,這款車讓明係打開歐美市場,業績成長3~4成。
現在台灣產業已經無法像過去一樣,把產品做好、訂單接滿就可以了;面對詭譎多變的地緣政治,CEO更要學會的是如何持盈保泰,在複雜的國際局勢裡面找到支點。
三星喊出 2,000 億美元投資美國半導體,與台積電、英特爾搶市場,設立 11 座新廠房,只不過最快卻要12年後才能啟用?
台積電三度被抄襲!中芯出貨 7 奈米晶片,逆向工程公司發現,技術與台積電非常相似。美國對中國的半導體制裁,為何出現漏洞?
根據《彭博社》報導,福特(Ford)正準備在未來幾周內裁員高達 8000 人,背後原因是想嘗試降低成本、提高利潤,並為進軍電動汽車市場準備資金
台灣掀起前所未有的半導體投資熱潮,以台積電為首,將投入1200億美元。在中國可能入侵台灣的地緣政治的風險下,為何半導體廠還是一間間蓋?
TOYOTA 首款純電車 3 小時賣逾 1500 張訂單!為何在日本豐田眼中,台灣市場不大,卻是電動車必爭之地?
因中國疫情衝擊,鴻海、友達、和碩等台灣主要 IT 廠營收半年來首度陷入萎縮、且創 19 個月來最大減幅。
石塑地磚龍頭美喆國際集團,成立至今超過40年。最初看到中高階市場需求,從使用材質、製造工法持續提升,提供多種擬真花色,更設置自動化產線,站穩市場龍頭。
織帶機王廣野營收曾腰斬、連年虧千萬,廣野二代接班人鄭晶華推出3招改革,用美妝直銷的方法賣機器,戰勝中國追兵
研調機構IC Insights公布前十大半導體廠排名,聯發科與超微,兩家分別取代蘋果和英飛凌,聯發科排名自第11名一舉攀升至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