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城邦媒體控股集團總經理兼財務長、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協理,具有台灣、 美國、中國會計師資格。
我碰過暴怒的老闆,自以為全世界他最英明,要他說句好話,如同天下紅雨,同仁常因無法忍受羞辱離職。年復一年,員工的平均薪資愈來愈高。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到底是買房?還是租房划算?在傳統的會計理論中,開銷分為資本化或費用化,買房是資本化,而租房是費用化,資產永遠優於費用。
顧問在企業中的角色,通常只能「出一張嘴」,顧問的意見,寫得再好,說得再炫,倘若不落地執行,也是枉然。
製造、業務、倉儲、採購、人資、法務、財會等等,各個部門可以「自掃門前雪」,只做自己部門的事嗎?如果你只把自己當一顆螺絲釘,升遷路上自然沒有你。
公司裡戰將如雲,如果有助於公司發展就是好事,但如果戰將自以為是,演變成不同派系,割據山頭、爭奪資源,領導者該怎麼應對?
營運計畫(business plan)撰寫內容的範圍及深度,並沒有固定的範本,有時搞得太複雜,但目標不過就是將新事業的營運從頭到尾思考後整理一番。
公司負責人舞弊掏空的醜聞,國內外層出不窮。然而,公司內部每一筆開銷,都需經過層層把關,絕不可能由一人獨自完成,問題出在哪裡?
面對充滿變數的後疫情時代,市場環境難以掌握,因此,編列年度預算變成一項難題。城邦媒體總經理兼財務長帶你釐清,今年編列預算時有什麼應注意的事項。
面對肺炎疫情,你會選擇裁員節流?還是拚命想辦法領到紓困補助金?如果你願意積極作為,做事情的角度會更廣,看事情的高度會更遠。
職場避不了派系,連最高經營者都可能一夕下台。那麼,我們要選那一派呢?多年前,我老闆曾問我「要選站哪一邊?」當時的我直說「我永遠都不會站在誰的那一邊」。
兩岸三地和美國的利率大降後,跨國集團的財會人員可盤點各國目前的實際借款及存款利率水平,倘若成功減少利息費用或增加利息收入,可立即增加集團獲利。
今年 4 月 21 日立法院再通過將紓困特別預算追加 1500 億元,總計上限 2100 億元,可望有更多企業及個人受惠。
企業在疫情衝擊下,如果已經預期營收下滑,還能照著原有的預算走嗎?該怎麼調整才能讓企業在軌道上經營?
依主計處統計,近年來員工平均月薪多在5萬元上下。相較於所有的東西都在有感漲價,手上留存的錢只會愈來愈薄,薪水無法致富,該如何累積財富呢
今年(109年)起,揭露非擔任主管職務全時員工的「薪資中位數」,期使薪資資訊更具參考性及可比較性。薪資資訊透明化,是否有助於勞資關係?
今年起施行《勞動事件法》,賦予員工在勞資爭議時,更多可依法取得的權利。勞工可不受不公平雇傭契約的約束,雇主必須提供爭議相關的工資清冊、出勤紀錄等。
公司若有內外帳,首要目的就是逃漏企業或個人的稅負。逃漏稅觸法可處 5年以下有期徒刑,奉勸老闆們下定決心兩帳合一;會計人員若無法說服上層,不如走為上策。
一年將盡,許多員工最期待的莫過於年終獎金的發放。你了解公司的年終獎金制度是怎麼設計的嗎?當公司有賺錢,年終提撥的多或少,是誰決定的?
為了規避死後過戶可能的遺產稅,最常用的節稅手法就是運用贈與稅上的免稅額,不過,省下遺產稅真的是對家族最好的選擇嗎?
隨著全球追稅的聲浪起,台灣施行《境外資金匯回專法》鼓勵「自首減稅」。奉勸企業經營者早點盤點集團組織,讓獲利回歸真正有營運的公司。
設有多個事業群的大集團,多會以集團的層面聘雇財務長、法務長、人資長、資訊長統整事務,形成管理或服務平台。平台開銷如何分攤,需要內部形成共識。
招募過這麼多員工,最基本且必要的是專業,通常依正常的招募流程,多少能掌握。不過,我發現,能和我親密合作的夥伴,通常有幾個態度和個性上的特點。
在大陸工作的台籍幹部,過往通常從台灣公司領取的薪資只報台灣稅,從大陸公司領取的薪資只報大陸稅。隨著兩岸稅局運用大數據鋪天蓋地查稅,建議想想該怎麼報稅才能「稅稅」平安。
上班族想到繳稅就頭痛,想知道哪些項目不必繳交所得稅、哪些是公司依法須替員工負擔的費用,可以針對伙食費、加班費、勞退金、勞健保做檢查,自己的權益自己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