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城邦媒體控股集團總經理兼財務長、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協理,具有台灣、 美國、中國會計師資格。
企業財務、經營權緊張,特別是走頭無路的時候,身旁就會出現不少「感覺很厲害」的顧問。他們未必是騙子,但經營者一定要設想,萬一計畫不成功,有沒有退路?
經營事業本有風險,但是,一次性或特殊損失,往往其來有自。重點是,經營者要回頭檢討這些一次性或特殊損失的真正原因,在錯誤裡學到智慧。
AI將取代許多工作,也將新增許多職缺。如果AI能賺錢給國家,養活絕大多數的人,每個人只要領政府發的基本收入,就能獲得溫飽。你會選擇工作,還是不工作?
名利雙收,是人生一大樂事。如果可以選擇,人生不該有「錯過」的遺憾,更要有「爭取」的勇氣。
會計師有人成立了一家仲介公司,生意來源就是派這些會計師去企業做高階主管或資深顧問兼職的高階主管。兼職高階主管,對企業對經理人也許都是一個新選項。
公司的各項制度、開銷審核,一方面希望主管可以授權、員工可以自主,但若太過鬆弛,常常會出現漏洞;組織也要適度上鎖,對齊尺度,兼顧內控的目的。
DeepSeek開放原始碼,讓AI技術透明化,更多人可以低成本投入AI。人的經驗跟傳承,也應該「開放原始碼」嗎?
業務跟客戶收現金?業績總是剛好達標?5種合規但不尋常的交易, 你能看出破綻嗎?
日前,網稱AI妖股的美超微(Supermicro),為其簽證財務報表的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閃辭,藏著什麼不能說的秘密?
在職場,我常警惕自己,千萬不要為了「輔」而放棄「主」,哪怕次要收入或利益超過了主要收入,因為次要收入可能要靠主要收入支撐,沒了主,輔也不成了。
老闆百百種,有的蠻橫獨裁;有的籌碼不多易,只好以和為貴。身為員工,如果看不慣老闆,甚至於不對盤,該怎麼辦?
沒有人知道,現在的技能,是否會被同儕或新員工或新工具所取代?端看每個人自己的選擇,認真自學而屹立不搖;如常上下班,可能有一天就被淘汰?
職場裡有「100分的實力,表達只有70分」或「100分實力,說得像300分」。正向來看,前者是保守,後者是企圖心;從負向來說,前者消極,後者好高騖遠
在職場上,我不計利害地幫助他人解決問題,最終意外地獲得了貴人的相助。這些無私的付出不僅讓我在專業上成長,也讓我建立了緊密的友誼和有力的支持網絡。
導入系統本意是為了解決麻煩,提升效率,但實務上導入的經驗裡,常常是人仰馬翻,導入之後同仁紛紛抱怨不好用。怎麼評估才不會失敗收場?
面對投資標的,應該看重歷史數據還是成長預測?國內外投資者的態度不一。國內重視獲利,海外重視成長性,評估的指標大不相同。該求穩健,還是大膽下注?
職場上,「有話」能直說嗎?對上,端看長官是否有大氣度;對下,要留意是否傷了部屬的心,最好搭配適度的安撫。另外,沒有100%把握的事,還不如「有話不說」。
一些高階經理人,常常「出一張嘴」,說得天花亂墜,做不到就推給下屬。奉勸老闆看清他們的實力,如果承諾100分,最後常常只做到10分,早日換血才是上策。
愈是重大的交易,把關的層級愈多。很多人會批評官僚,但換個角度想,多些把關的人投入,可組建出維護公司利益的保護網,降低單一員工犯錯或交易失誤的機會。
好多功業彪炳的主管,往往沒耐心好好說明,其他人也不敢問,部屬只好試著當主管肚裡的蛔蟲。若工作不順遂,還可能演化成「不教而殺謂之虐」。
古代的稅局靠手工抓出異常,如同大海撈針;現代稅局,只要將公部門蒐集的各類資料,透過系統交叉比對,就會自動跳出異常交易,稅務人員可輕鬆且精準查稅。
報表裡的數字何其多,分析完數字後,要檢討優劣,擬定對策。一旦釐清負責人該在什麼時候(when)完成什麼事(what),主管可要奪命連環追,追到底,結案。
案子尋求內部溝通,就像跨部門勾稽,以機率來說,一個人做決定,對錯各占50%,2個人都做錯的機率是25%(=50%×50%)。多人多部門審議,能降低失敗率。
企業無不想要收入極大化。正因如此,財務報表的會計原則,給收入定下很多嚴謹的規範,深怕企業膨脹了收入,誤導了閱讀財務報表者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