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城邦媒體控股集團總經理兼財務長、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協理,具有台灣、 美國、中國會計師資格。
單位內,踩線難免,更何況是跨單位。縱使公司訂下大小規則,但終究沒法完全公平,為了要適度讓業務發揮,縱使小地方略嫌不公平,應該也無大礙。
面對多變市場,組織內每個人的敏感度與專業判斷都很重要,無論主管或部屬,都要主動開口集結眾識,因應市場變化調整步伐。
很多主管擅長下指導棋,但團隊未必能落地,從「想法」到「做出來」,還有一大段距離。這時候就要靠主管,手把手,帶同事做到底!
職場和商場上,某些看起來像是「惡」的作為,有時是為了達到具體目標的「必要之惡」。既然不可避免,那麼,就想辦法善用它。
企業經營成績,需要有目標做基準,才能判斷對錯。目標不可以是形容詞,必須要是量化的數字。目標不能落在一群人身上大鍋炒,得落在個人頭上精確判斷。
誰都不是完美員工,難免收到負評。此時需要擺正心態,錯誤則矯正,誤傳則澄清。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澄清更需要時間累積。
去年底知名網路書店爆發「假承攬真僱傭」事件,凸顯企業為了獲利,往往在法令遵循及節省成本中來回遊走。像這樣在身上抱著未爆彈,真能平安長久經營嗎?
面對爭議,不急著判斷誰是誰非,事緩則圓,先讓部門跳脫抱怨,引領大家站在高端角度,重新檢視流程,一定可以找出事情做得更好的方式。
真心話,未必是衝突的導火線。大家說出真心話,練習聽取各方意見後,公平公正做出為企業好的判斷,千萬別陷在混沌不明或誇大不實的資訊裡。
自動化、程式化的技術日趨成熟,加上疫情催化,商業模式、工作流程的去中間化,勢不可擋。哪些工作會被取代?哪些人才可以產出更多貢獻?
媒體經常踢爆大企業避稅,但企業總會義正嚴詞地用節稅來反駁。避稅和節稅有什麼不同?只差在前者涉及不道德的省稅方式。以下介紹企業財務長常用的省稅招式。
企業併購,交易金額動輒上億元,公司也未必有那麼多現金,這時候就得靠融資了。借鏡企業融資,「借錢」也可以幫助個人創造機會?
2022年第一季,上市櫃公司紛紛吹起減資風。近期金管會盯上,要大力防堵不合理的減資。為什麼企業要減資?5 張圖表帶你搞懂企業減資的重要目的!
公司改變舊規則或推動新制度時,溝通顯得格外重要,溝通得好,諸事順利;溝通不好,萬事窒礙難行。雖說溝通「對事不對人」,但千萬別忘記,我們要對著人談事啊!
上班族靠兼職、產生被動收入或增加專業技能的資本化支出、樂於助人衍生的貴人,運氣好的加上孝順帶來第一桶金,然後利滾利,財富自由的人生就在不遠處了。
總部的開銷該不該分攤給事業單位?如果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當然要分攤給各事業單位。分攤占比有很多計算基礎,標準看似很清楚,但執行上爭議不斷。
一家公司導入新系統的成敗,最關鍵的是主事者(project manager)的決心,要讓團隊知道,我們沒有回頭路,不成功便成仁。
我常和同仁分享:把公司當成家,怎麼勤儉持家,就怎麼勤儉立業,我們都不想做敗家子孫,當然也不要去做個敗業員工。
錄用後,好用或是不好用,多少有點運氣,碰上不好用的,能平靜分手,還算好,若是碰上死攪蠻纏的,只怕請神容易送神難。
聽到主管對你說「請說重點」「說人話」的時候,只會讓同仁更緊張。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我能耐心聽同仁把話說完,或許優於我一問一答的零碎拼圖。
鴻海老臣集體收受上億元回扣案,日前依《刑法》〈背信罪〉(違背任務而為自己圖取不法利益)判刑定讞。不分職級高低,採購弊案,層出不窮,組織如何遏止?
我已經許久沒有在茫茫人海中尋覓我要的人才了,不是不缺人,而是我總能從與我共事過的口袋名單中找到合適的人。
在管理上,隨著收入增減而變動的開銷,稱之為變動開銷。最典型的就是銷貨成本,企業有銷貨收入,才會發生銷貨成本,反之則無。另外只要開門做生意就要支付的開銷,稱之為固定開銷,最典型的就是辦公室租金,企業無論是否有收入進門,只要太陽升起,就要支付租金。
我曾碰過一種主管,在組織圖上是部門的主管,但怪異的是,他三不五時總會提醒部屬「我是你的老闆」;部屬不搭腔的時候,還會補上幾句「你的請假單是我批的,你的支出單是我核的」,深怕部屬忘了他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