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30歲,從專員一路升職至總監。任職市場轉換於台北、吉隆坡、廣州至雅加達。職務從行銷轉變至市場開發、商業化。
「不夠到位、要改!」主管的意見這樣說,部屬最討厭、還無力改進。誰知道主管心裡「又美又到位」,長什麼樣?我後來才明白,主管要給好意見,也是要學習才會。
尊重孩子或是下屬的嘗試,雖然他們可能不完美,卻能從嘗試中學習成長。為他們鋪路,他們往往會望向另外一邊的泥濘,想像自己鋪得路,會更平。
身在高位時,有時候一雙慧眼、一隻援手、甚至一句溫暖的肯定,都能在下屬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日後也說不定帶來難以想像的回報。
許多員工以為:「在公司待那麼長,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應該要加薪?」但每當把這個論點當成調薪理由,跟主管爭取,對方心裡會打一個問號。你有比年資更好的說法。
我非名校畢業、沒什麼投資頭腦、也沒有家庭金援,是這樣在30歲前存款600萬。如果我可以,沒道理你不行,是吧?
表現優秀但個性難搞的員工,難道不能留嗎?一個好的領導者,不是馴服好羊群,而是管理好狼群。如何讓各別的狼隻激發他們最大的潛力,才是最大的課題。
「請完產假/育嬰假回來全都變了,工作也被調職,職場對媽媽真的很不友善。」職業媽媽:8 個月反擊、反被升職的奮鬥故事。
6 年前我剛升為主管,開始有權力聘用團隊成員時,常常只關注到員工的專業知識及經歷,但真的聘用後,卻發現這看似基本的軟實力,很大程度地決定了成員的表現。
年底是根據績效考核評估薪酬調整、年度獎金的時間點,當公司無法給表現優秀的員工更多物質、金錢獎勵,而好員工被挖角的機會又比比皆是時,要怎麼留住好員工呢?
朋友問,「你們很會包裝自己做的事情嗎?就是找適當機會,讓公司的人知道你在做什麼。」在我看來,所謂的「包裝自己」是現代職場的一種「必須」。為什麼呢?
一個卓越的主管/人生伴侶,不是你人生的保母,而是你的戰友、你的教練。
電視劇《三十而已》在兩岸掀起風潮,30 歲了,接下來的 10 年,我的目標跟方向會是什麼呢?
業績最高的業務通常最容易獲得晉升,好像只要讓他帶隊,全隊的業績就會跟他一樣亮眼,但事實是如此嗎?
因為惱人的疫情,許多不幸被犧牲掉的員工加入「畢業求職潮」,要和新鮮人一樣尋尋覓覓、一拚高下。而履歷該怎麼寫,才能在人山人海的求職大洋裡,展露一絲生機?
近期因疫情影響,各種人事調動風起雲湧,瞬息萬變的網路產業更是首當其衝,看著各大夢幻企業重挫,我們更進一步的思考,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才足以倖存?
重建主管、客戶、用戶的評價體系並沒那麼困難,說到底就是改變了「比較心態」中的基準點,你想讓對方往哪裡靠近,就往哪裡丟個錨。
和主管請教事情,其實不用提那麼多細節、背景知識、前因後果。決策者真正在乎的不外乎就是人事時地物、優劣勢各三點及配套的解決方法一二三,就足以做決定。
剛做主管的我,因為太聚焦數字和目標,缺乏同理心、輕忽下屬的感受而硬生生被貼上長久的標籤,但其實眼中的小事,可能是部屬心中的大事。
很多在離職前的出一口氣,反而讓自己斷了後路。在每一次轉身,都要多多表達感謝,不僅是對主管、同事甚至部屬,以正面的理由離開較好。
雖然說人人都能進入互聯網公司,爬得高、升得快的人卻是鳳毛麟角,因而有不少人選擇靠不斷轉職、跳槽來帶動晉升。但如何跳、怎麼跳、多久跳是一個大大的學問。
「要怎麼從獵頭身上獲取自己想要的資訊呢?」工作多年也有漂亮履歷的朋友,正在找尋下一個城市的理想工作。雖然已經接到數個獵頭聯繫,她仍苦惱於怎麼跟獵頭溝通,才拿到自己最想要的 offer。
在入職前一份工作時,主管便告訴我將帶一個團隊、共 14人,其中每個人都比我年長。那是我第一次坐上管理職。我心想,應該也不會太困難吧?畢竟還是他們的主管,總會給我點面子?
最近,我因為工作需要,寄了幾次 email 給 BU 事業部總經理,讓他特批。在我們公司的組織架構上,我負責東南亞市場的商業化發展,往上一層是全球市場商業化的總經理,再上去一層,才是整個事業部的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