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30歲,從專員一路升職至總監。任職市場轉換於台北、吉隆坡、廣州至雅加達。職務從行銷轉變至市場開發、商業化。
內部關係管理的重要性不亞於對外關係管理。做好的內部關係管理可大幅促進工作順暢進行,並獲得更多預算、支持、聲量,同時有助於塑造個人品牌。
「職場得意的女性往往不容易找到同等級的男人。」在職場中,叱吒風雲的職場女強人要與找到事業有成的人並順利走到一起,需要滿足 4 個關鍵要素:
如今 AI 當道,人們擔心被 AI 取代。不過在我看來,某些硬實力或許有可能,但軟實力是 AI 帶不走的。而我認為這 3 項軟實力最常使用、最重要:
我曾在季度目標已經完成率達 100% 後,激勵同事們衝刺到 138%,怎麼做到的?我認為,最好的激勵制度有 4 大原則:簡單、直接、粗暴、快速。
主管為團隊吃的苦該對員工坦白嗎?身為主管,有些人會選擇公私分明,但我選擇「坦誠相見」後與部屬之間多了更多信任,團隊關係與向心力更加緊密。
兼顧職場與生活,把握住 3 個原則,抓大放小、重質不重量、講求效率,學習將權力下放同時講求質量與做事效率,職業媽媽也能取得生活的動態平衡。
企業裡每一個層級需負擔的責任,以及被交代的任務都不相同。新手主管最容易卡關的,便是從一個執行者到一個規畫者的階段。
每年到了歲末年初,社群媒體上總能看見朋友們的年度回顧及新年目標,但到了年末,真正完成的又有多少?在列目標前,我建議你先做一次5面向自我掃描。
有出Excel報表給老闆,包含數字、項目、月份,大家應該都看得清、讀得懂,但這種沒有洞察(insight)的報表,對管理者來說是空洞且沒用的。
部屬一直在同個地方犯錯,問題還涉及到報價,你會直接開罵嗎?但誰不是這麼一點一滴走過來的呢?少點責罵、多點鼓勵、做他們職涯上的燈塔。
當用心栽培的員工開口提了離職,主管該如何整理情緒,好好說再見?一個好的主管不只在當職做得好,而是在往後員工四散時,仍能想到被你帶時的好。
管理部屬的部屬時,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越權管理。當一級部屬管不好,該插手指揮二級部屬嗎?我當時有相當大的衝動,跳進去把團隊重新帶起來,但後來我沒這麼做。
你的老闆需要的是極其聰明還是極其勤奮的員工?都不是,其實他最想要的,是一位「省心」的助手。
在印尼做商業開發十分看重關係,在沒有任何聯絡管道及人脈的情況下,新人卻一次就約到最高層長官!怎麼約到的?他的答案讓我心生佩服。
找業務員,態度是一切的基礎,在面試時就感受不到業務對這份職位的熱情,再多的經驗,都無用武之地。好的人才可以培養,不好的態度卻是花許多精力都難以改善的。
又顧家庭、又衝事業,職業媽媽時常因為各種身不由己的因素需要「給他人添麻煩」。在職場上的「分寸感」要如何拿捏?
老闆叫你重做PPT,你卻不知從何改起?簡報看起來不專業,背後有 4 個通病!一份好簡報,有 3 大重點缺一不可
強勢、有領導潛力的 Alpha 型部屬,該怎麼管理?在經過多方嘗試後,我發現能最有效引導他的做法是以下 5 點:
上級給的壓力,我該讓部屬知道多少?中階主管能為下屬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不把壓力直接下放
「形象」時常在我們求職過程中有很大的影響,我就遇到兩次血淋淋的例子。私人的社交行為,為何會左右你的職涯?
接手新團隊的這幾個月,從他們口中聽到3位主管的管理風格,給了我很大的省思。
那時我在馬來西亞的部門負責整個台灣市場,團隊共有14人,對初次擔任主管職的我來說,是個令人驚嚇的大團隊。
第一線工作往往著重在單項計畫的落地,但真正的管理者,會將計畫的層次往上提升,找出行業的突破策略。
管理風格較為傳統的老闆,喜歡強調自己的經歷、曾做過的大案子和大客戶,聽員工報告時,老愛下指導棋。最可怕的是,當出現問題時,他們不願意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