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顧問公司(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台北辦公室負責人、董事總經理暨資深合夥人。
根據BCG最新的調查,有72%的工作者經常使用AI,然而,進一步觀察,僅有51%基層職員時常運用AI工具,而且這個比例近2年都落在5成左右,未見成長。
多數企業導入AI已有一段時間,但實際成效卻常不如預期。要真正發揮AI的效益,企業必須設定明確的衡量指標,解決痛點,並聚焦在能快速產生成果的行動上。
生成式AI產出的內容可能有誤,所以企業多半安排人力審查,但如果沒有建立明確的監督機制,讓員工憑感覺評估AI產出的正確性,這個機制很有可能無法發揮預期。
許多經營者面對川普執政帶來的不確定性,想法會是「wait and see」,但局勢變動多的時後,這種心態不一定會帶來最好的結果。
許多公司在導入 AI 過程中面臨挑戰,原因之一為員工的 AI 技能有待提升。而許多領導者未提供學習資源。BCG 發現僅 6% 的企業表已助員工提升技能
BCG 公布 2025 年 AI 展望報告,發現 75% 高階主管將 AI 列為今年前三大策略。66% 企業正探索 AI agent 應用。
AI 是協助財務部門轉型的利器。BCG 調查指出,61% 企業將預測式 AI 用在財務預測上,讓預估準確率提升到 50% 以上。
BCG指出,生成式AI可為企業降低30~50%的市場調查成本,以及加快客戶數據洞察到產出新品或服務的流程,將其效率提升3~5倍。
透過 AI 自動生成供應鏈應變計畫、盤點合適供應商,公司能將 70% 時間做策略規畫,盤點庫存等瑣碎任務降到 30%。
客服導入生成式AI已非新鮮事,但若希望AI為自己帶來競爭優勢,掌握從「解決問題」到「預防問題發生」的發展方向,是創造更高品質服務與商業效益的重要關鍵。
BCG估計,企業利用預測式AI與生成式AI協助銷售,能節省銷售成本、協助精準拓展客戶,推動1.8倍利潤成長。
BCG在2024年發布研究指出,生成式AI能加速90%人事行政作業流程,將招募時間縮短50%。實現這項成就的關鍵,是數位化和風險控管能力。
BCG 報告指出,AI 時代,「就業保障」及「學習與職涯發展機會」對員工的重要度提升。這代表雇主必須提供完整 AI 培訓計畫,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高達9成的企業無法充分應用生成式AI創造商業價值,僅有10%企業已經在內部導入一項生成式AI應用專案。這些成功的企業與專案,具備哪些共同的特質?
根據BCG調查,超過8成領導者表示,他們能夠落實成本計畫,但有1/3的人認為,削減成本會影響業務成長。成本控管與獲利投資該如何取得平衡?
近半數高階主管表示,生成式AI投資的重點不明確,建議企業可關注與客戶服務相關的3個領域:個人化行銷、優化客戶體驗、協助客服人員解決問題,以獲得最大成效。
當企業紛紛表明要加大投資人工智慧,但觀察實際行動卻發現,組織多半只是緩慢接受這場工作革命,認為人工智慧仍在炒作階段,僅採取觀望態度。為什麼?
BCG 發現企業購買碳權時,最關注的考量前3名,分別是溫室氣體減量的品質、專案類型、與共同效益。
愈來愈多企業加入減碳行動,台灣企業遲早有購買碳權的需求。接下來的2期專欄,我將解析自願型碳權市場概況、碳權風險與採購原則,希望給予企業一些實用的建議。
現在的主管不只要懂得帶人帶心,更要懂得應對數位科技。這會如何影響領導力的意涵?BCG提出4個轉變。
超過7成受訪者認為,人才缺口是當前面臨的首要挑戰。展望2024年,領導者應該關注的人才課題是什麼?
台灣企業併購的新聞愈來愈多了。BCG 從超過 90 萬筆交易中,總結出企業併購的幾個成功關鍵。
企業使用生成式AI的決勝點,是誰能在組織裡設計合理的配套措施,和員工妥善溝通、引發變革,才能讓技術變成戰力,否則可能開啟另一場災難。
新執行長頭3個月的工作安排,將決定公司未來3~5年的成敗!執行長應該把握這段期間梳理願景,設定組織未來前進的方向,建立團隊的信賴。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