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讓別人聽你說話,先把對方的名字放進句子裡!簡報、文案都好用的溝通祕技


任職於政府高級部門的任先生,因為報告寫不好而遭到貶職。他問究竟是哪裡寫不好,主管回答他:「因為你的主詞全都放在事物上!」
因為這句話,任先生翻閱了自己寫的報告,才發現他大多使用「為了獲得廢棄物處理場的空間,誰做了什麼事、必須做什麼事」的句型;也就是說幾乎沒有以人為主詞的句子。取而代之的是以廢棄物、腹地、穩定性等事物為主詞寫成的模糊語句。
句子中放入「主詞」,表達更有影響力
無論對誰來說,最重要的辭彙都是「名字」;無論對任何人來說,最重要的都是自己。
請讓在你的句子中已經死去,但卻又具有最大影響力的詞彙——主詞復活。在你的句子裡,應該要讓讀者取代你成為主角。這樣一來讀者就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正與你面對面單獨談話。
「此優惠適用於 65 歲以上的區民。」
→「只要年滿 65 歲,您也可以享有這項優惠。」
修改過主詞之後,聽起來就不像是隨便跟誰說的一句話,而是特別針對自己所說的話。
「很多人都不知道」
→「您很可能也不知道」
使用第三人稱,句子會變得沒有生命力、有距離感,表達能力也會變差;使用第二人稱,則會讓人感覺彼此之間距離很近。
「今天讀了〇〇新聞的報導,您有看到他們介紹我們的產品吧?」
這句話的主角是寫下這句話的人,如果把讀者當成主角,應該會是這樣:
→「先生/小姐您應該已經知道,〇〇新聞有介紹到我們的產品。」
如果你的文章讀者表示不知道你在寫什麼,並退回你的文章,那請仔細檢視一下自己寫的內容。主詞是否仍在原位呢?單單是找回主詞,文章就能大幅改善。
詞彙高手的溝通祕技
呼喚名字,就能立即改變對方的態度
撰寫《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麥可・桑德爾教授一堂課有一千多名學生。若有人想講述自己的故事,桑德爾教授會先詢問學生的名字,然後才展開對話。桑德爾教授說當自己的名字被呼喚,人們面對任何事物的態度便會改變,人們能藉此感覺受到承認、關注,同時也會對個人的言語和行動更具責任感,進而更積極思考。
閱讀美國某機關的問卷調查報告,會發現有超過半數的成年網友回答「曾經搜尋過自己的名字」。在這個數位時代,人們都好奇自己的評價。隨著數位化加速,個人開始逐漸成為一項數據。世界越是如此發展,人們在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珍貴的「名字」被呼喚時,敞開心房的可能性就越高。
「叫名字」是與讀者對上頻率的最佳方法。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競選期間,主要使用的方法也是點出特定支持者,並叫出他的名字。讓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他擅用的方法。他會寄一封以此為主旨的電子郵件,給支持者中名叫「劉亞仁」的支持者:
「您好,劉亞仁先生/女士!我們可以確認名為『劉亞仁』的支持者捐出了多少款項支持這次的競選活動。」
仔細想想,你支持的總統候選人點名你,並直接寄電子郵件給你會是怎樣的情況?如果他又拜託你什麼事呢?即使知道這是一種商業手法,還是很難裝作視而不見吧?星巴克也是,只要顧客點的飲料製作好,店員便會呼喚顧客的名字。從這點看來,在可口可樂瓶身上刻名字的行銷方法之所以能大獲成功,或許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可為您更換損壞的淨水器。」
→「我們將為〇〇淨水器的貴客宋淑熹,提供免費更換服務。」
兩者相比,後者是否聽起來更像專為個人量身打造的服務呢?
「82年生的金智英」
「美玲啊,妳吃飯時最美。」
人們經常使用類似這種實際存在的名字,來壓縮要傳達的訊息。因為這樣可以讓當事人,以及許多能對此產生共鳴的人跟著集中注意力。
詞彙高手的溝通祕技:
(本文出自《高手詞彙必修課:70 個贏得話語權,打造文字亮點的強力詞彙使用法》,遠流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