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夠面對面就不要講電話、能夠講電話就不要寫信或是傳訊息,這一個傳統的溝通技巧,在 8 、 9 年級生可能不一定適用。
「Yuki 我想休個長假,時間大概是月底,高雄有展覽,我希望可以去久一點,至於工作內容我已經分配好了,如果有什麼緊急的狀況,我也可以聯絡處理的。」
「Yuki 跟妳說明一下,明天的會議內容,大致要談的議題如下,我把雙方過往合作的資料都準備好了,放在雲端,你有空可以看一下,如果還需要什麼資訊,再傳訊息跟我說。」
「這個是旅展的活動架構和供應商合作內容,麻煩 Yuki 有空看一下,連結在這裡,如果有任何意見要修改再隨時跟我說。」
開會結束沒多久,同事陸續傳了一串訊息過來,不管是請假、討論重要活動、會議準備、商務談判等等,這大概是每天與 8 、 9 年級生為伍的工作模式與型態,對於這種以訊息往來取代面對面討論、會議或是講電話的「非同步」溝通方式,我已經習以為常。
優點是可以同步處理非常大量的議題,並且讓所有事情的推進十分有效率,大家愈來愈習慣於文字的表達,甚至為了增進理解,會輔以各種表格或是視覺化的報表,讓訊息圖文並茂,溝通可以更清楚。而缺點就是見面開會的頻率變少,周會、或是外部夥伴來訪以外的場合,可能不太有需要見面聊,久而久之對這樣的溝通模式愈來愈習以為常,每一次約會議之前都會傳訊息溝通,有時訊息往返就夠了,除非有必要通話才會打電話。
「我還是覺得看到人,溝通起來比較快,而且可以培養團隊感情。」資深同事跟我分享。
「我真的很不習慣,為什麼請假只傳訊息告知?這種臨時請假只傳訊息的做法很不好,萬一我沒看到呢?」另一位資深主管說。
不管喜不喜歡,這都已經是 8 、 9 年級生的常態,學習適應跨世代隔閡,絕對比試圖改變彼此來得容易。
在習慣透過手機或電腦傳訊息的溝通模式中,其實 8 、 9 年級生也期盼職場上的社交,這裡的社交並不是指傳統模式:下班或中午吃飯在直屬主管的吆喝下一起行動,這種情況早就很少了!識相的主管不會勉強同事加入自己,以免同事尷尬。他們反而是喜歡在職場中找到興趣相投、或是職能互補的同事,聊聊彼此的工作與生活,在少子化、家庭成員簡單的現在社會裡,職場成為另一個擴展社交圈的機會,但並非是為了「步步高升」、贏得主管的好印象這類刷存在感的目的性社交,反而是經營自己的平輩關係,藉此交交朋友、了解別人的工作等等。
我常常看到同事周末會跨部門約去爬山、或是一起搶便宜機票出去玩等等,他們或許在工作中並非上下屬或是合作關係,但在職場上還是可以交到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至於他們彼此的溝通是否還是習慣以訊息的方式往來?似乎也是一樣的。
對我們 6 年級的管理者來說,適應年輕世代工作者的習慣是不難,我想最值得苦惱的,大概是視力老化的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