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前,著手企業的稅務規畫,對於當時已累積多年國際租稅經驗的我來說,依著自認的良知良能,就能設計出一系列所謂合理的交易安排,加上我熟悉集團業務,做起來更是熟門熟路。但我的主管卻堅持要我找外部知名的顧問團隊出具意見。
雖說是外部專家,但畢竟不如內部人熟悉整個集團的組織架構及交易流程,我在介紹本集團時,索性把我的規畫,從目標、計畫、執行,到預計成果,全盤告訴外部專家,又深怕他們筆記抄不清楚,我還彙總寫成紙本,搭配我的工作底稿及佐證文件,整套上繳給外部專家,為了表達尊敬,我還特別提到,「如果專家們發現有我遺漏的稅務規畫,請不吝指導。」過了幾個星期後,拜讀專家報告時,其內沒有任何新點子,只剩下英雄所見略同。我忍不住抱怨,這不僅花了公司不少錢,簡直在浪費我的生命。
主管卻安慰我說:「此案須報董事會審核,如果只有妳的意見,只怕董事們會問死妳,已取得第三方專家的認同,董事們自知多問只會顯得比專家無知,所以,與其和董事們問答往返攪和,還不如用專家報告堵住他們的嘴。」結局真如主管所料,董事們一致鼓掌通過。當時,我理解了,外部專家報告,是「必要之惡」。
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還是職場基本技能?
職場中,我不自覺執行「必要之惡」。如對外的採購流程中,有一極為關鍵的內部控制點,就是議比價,具體的工作不外乎「貨比三家不吃虧」、「殺價砍到見骨價」,慣用的伎倆不外乎「裝窮」、「裝可憐」,拿 A 的價格來殺 B 的價格,更甚至於 A 的價格都是虛擬的,目的就是要讓供應商承諾與我共體時艱,不漲價或少漲價,又或是營造出如果供應商不降價,就會失去我這個客戶的假象。為了節省公司的開銷,我執行這些必要之惡,完全沒有罪惡感,反而在殺價會議後,還和同仁分享我的心理戰略。
接著,為了爭取銀行融資的額度,引進股東注資,把企業遠景說得前途無量,近年來為了爭取政府紓困補助,又改口把企業說得慘淡經營。這些必要之惡,反而大力助攻了我的績效。
甘冒風險、願賭服輸,也是經營的必要修練
在企業裡,新事業開發,通常都會由專案負責人提出業務計畫(business plan)其內包括所需的人力及財力預算,搭配各個階段檢查點,確認是否如期邁向預計的里程碑,一般來說,新事業有如摸著石頭過河,踩穩一步,才邁一步,就算業務計畫中的亮點,橫跨未來可能掙到的市占、商譽、銀子,但終究充斥著假設及預測,能否盡如人意,多少靠些機運,所以,當老闆做決策時,經常被員工的熱情及信心洗腦,哪怕沒有十足把握,也答應投入相當的資源,當成必要之惡,賭一個成功的機會。
當新事業發展事與願違,又萬一老闆擔心副業拖垮主業,為了顧全大局認賠收場,接下來的裁員,或削減員工獎金或福利,老闆無奈再選擇用這些必要之惡,彌補投資失利的虧損。
人與人之間,也常充斥著必要之惡,在職場裡,難免與人比較,要凸顯自己,可能傷到其他對號入座的人。擔任主管,為了要留住部屬或挖角人才,三不五時,得說些浮誇的讚美。說穿了,這些必要之惡,都是為了達到具體目標的手段而已,如企業永續經營下的節稅、省錢、賺錢、籌資,再如職場與人際關係順遂,既然不可避免,那麼,就想辦法善用它。
當時的第三方專家報告,確實讓我學到,下一次我一定要找個可以增加我新知的專家來合作。至於新事業開發,既然已經花下第一輪資源,那麼,每個階段的檢查點,就格外重要,倘若沒有一點點正面的跡象,千萬不要一味相信員工的熱情而盲目加碼投資。換到人與人之間,面對萍水相逢的職場夥伴,這些虛情假意的必要之惡,我當是情感的修練,如果能有好的結局,何樂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