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傳承接班
feature picture
4

老董想退休了,小老闆卻還經驗不足!家族企業「接班過渡期」的 5 大挑戰

採訪・撰文 王毓茹
2024-07-23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剛開始很常被罵,被股東罵、被老一代罵。」台中市機械業二代協進會(簡稱G2)會長傅彥凱表示,回到家族企業工作初期,每次開會總是第一個被開槍,當下只能調整心態當成學習,該罵就被罵,該做的還是要做。

許多人以為二代會特別受照顧,G2副會長黃昭穎笑說,「有特殊待遇啦,就是別人不做的事你要做。」每當客戶下班時間才能來公司取貨時,他會主動留下來加班,不像外界想像的「舒適」。提到「太子」身分,他反而尷尬,「其實二代在公司裡是很孤單的存在,同事不像同事,父親也不像父親,有很多矛盾的地方。」

延伸閱讀:企業二代接班為何搞到家族失和?傳承分 3 階段,途中這些地雷要注意

矛盾主因是企業和家族維繫的方式不同,二代大學校長萬以寧分析,公司運作以法理為主,家庭則靠情感,家族企業卻結合了兩種角色關係,「你不可能用在家跟父親相處的方式對待老闆,而且同事都在看你的表現。」更何況,台灣許多一代是嚴父,對自家人反而要求更高。

傅彥凱認為,一代能開疆闢土創業,大多性格較強硬,在公司也握有絕對權力,即使知道現在大環境不同,還是忍不住會罵幾句。因此,兩代一起工作的接班過渡期,往往衝突不斷,最容易為了觀念和錢吵架。

觀念上,二代有別於傳統的高壓式管理,大多想引進新的管理思維,營造良好職場環境。「他很有活力跟創意,會覺得公司那麼老化,我為什麼還得聽上面的指揮?」全國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李育家表示,二代轉換心態很重要,雖然組織有需要調整的地方,但二代缺乏產業經驗,必須沉得住氣和父執輩磨合及學習,改革才推得動。

預算支出方面,年輕一輩主張數位轉型一次到位,積極導入ERP等系統,讓管理自動化。但老一代會說:「公司做得好好的,為什麼要花這個錢?」對此,二代大學策略導師、勤業眾信前總裁陳清祥建議,二代要建立數據思維做溝通,「如果你能把未來3~5年的財務預測做出來,用數字去做風險評估,會更有說服力。」尤其中小企業想改革,應採取漸進式,先做小的嘗試,有了成功的個案,更容易說服一代繼續推進。

萬以寧則建議,接班要接得好,一代應該適度放手,「讓他有試錯的機會,慢慢累積成績,證明自己。」

接班過渡期 5 大問題

Q:安排孩子進來公司工作,從基層做起是最好的選擇嗎?

必須視公司規模而定。台灣鈣鈦礦科技董事長、台灣數位企業總會創會理事長陳來助建議,如果公司小、組織扁平,從基層開始是很好的方式,能了解不同員工的處境。但如果是部門多、組織龐大的大公司,不可能基層做一年就去當董事長,即使是半年升一次,到各部門也只是過個水,很難做出成績。他分析, 通常接班必須準備10年,在一個部門裡2~3年做出成績,再開始輪調,接著才升到資深主管或總經理的職位。 部門輪調至少要1~2次,只有單一部門的訓練風險很高。例如把IT部門帶得很好,但要去跟大客戶談生意,不知道如何溝通。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根據二代的興趣和專長,讓他帶領團隊。比方說負責行銷部,將公司產品拓展到海外市場。一來能展現專業能力以服眾,二來接班人也能建立自己的人馬,對接班更有幫助。陳清祥則提醒,接班傳承是很長的過程,一代最好要提早規畫、按部就班執行。不只讓孩子接下事業、繼承財產,還要透過身教及言教,讓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價值得以延續。

Q:兩代衝突不斷,搞得公司和家裡氣氛都很差,有什麼解決的方法?

除了調整心態,最好有第三方當中介。G2副會長張為鈞表示,兩代共事時,在財務和人事安排很容易起衝突。首先要切記,不管再怎麼吵,都不能讓公司變成多頭馬車,員工不知道要聽老闆的,還是小老闆的?因此,除了雙方都要妥協讓步外,可以適時運用老臣的力量,讓他們協助跟一代溝通,或是一起加入討論,找出彼此都能接受、對公司有利的方式。

陳來助認為, 許多二代面臨長輩的期望和自我要求高,接班過程很痛苦,第三方溝通平台很重要。在家裡可以找其他家族成員協調,公司則能找外部顧問作為雙方的「翻譯」 。許多顧問在業界的經驗豐富,有自己的人脈,也可以協助二代拓展社會網絡。

Q:二代進入家族企業工作,要有什麼心態?

依照自己的優勢和特質,決定在公司的定位。李育家認為,二代大多有海外留學或在大公司工作的經驗,外語能力和數位科技是強項,可以藉此發揮專長。傅彥凱則表示,留學回來或 剛進到自己家的公司的人,通常有滿腔熱血想改革,要先建立的觀念是,以合作的態度面對上一代和老臣,在他們建立的基礎上精進,讓公司發展得更好 ,而不是直接否定上一代的功績。

此外,建立戰功是二代在公司內提升威信最可靠的方式,舉例來說,負責到海外建廠或主導公司的數位化專案,這些都需要專業技術、人事協調和溝通。一旦完成任務,既能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也有利於帶領團隊。

延伸閱讀:台灣企業近 7 成是家族治理,且多數未經歷過接班!何時該啟動交接計畫?

Q:雖然孩子表現不錯,但要完全交棒,我還是不放心,怎麼辦?

一代試著「演習」自己的「突然離開」。政治大學商學院名譽及講座教授司徒達賢以外商公司強迫休長假為例,必須確保公司在這個人休假時能正常運作。

從接班的角度來看,許多家族企業缺乏接班規畫,一旦領導人突然發生意外,公司就陷入一團亂。因此他建議, 一代先模擬自己不在的狀況,去休長假。在休假前訂好規則,例如不能簽長期契約、不能變賣資產等,其他全權交由二代處理,等於接班的「壓力測試」,也讓自己試著放權。

如果有問題,二代就和經理人共同討論。這樣的好處是,二代在心理上能做好接班準備,並有實際演練的機會,一代也能從中觀察他帶領團隊運作的狀況,以及老臣們的態度。就算這段期間公司遇到什麼麻煩,至少領導人還在,可以即時回來處理。

Q:兩代共治時期,一代身體突然出狀況,二代自認能力還不夠,怎麼辦?

可以聘請專業經理人來擔任過渡期的領導人。《家族企業的治理、傳承與接班》提到, 如果領導人不能繼續工作,準接班人年紀輕或經驗不足,可以讓專業人員來「為少主暫代職務」。 這種方式能大幅降低年輕接班人上任後面對的挑戰和風險。

以台達電為例,2012年創辦人鄭崇華退休,先將董事長交給海英俊,兒子鄭平則擔任執行長,兩人共同規畫公司發展方向和新業務,海英俊不僅是企業領導人,也身兼導師角色。2024年5月,海英俊宣布交棒,由鄭平接任董事長,正式接班。

此模式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組織內問題太多,需要大力改革及人事調整時,外部人員沒有包袱,能夠整頓公司,重新建立制度。等戰場清理完畢後,再由正式接班人來接手。

繼續閱讀 接班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傳承接班
feature picture
5

企業二代與專業經理人如何共治?虎門科技:定期對話,減少資訊傳遞落差

採訪・撰文 莊彙翌
2024-07-08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虎門科技總經理楊涪嵐是企業二代,然而由她接班,並非一開始就計畫好,而是在營運過程中,經過公司高階主管逐步考量、共同討論後的共識。由她接班,是讓公司順暢運作、邁向下一步的最佳選擇。背後原因,和虎門科技的業務特色有關。

虎門科技主要成長動能來自1992年引進計算機輔助工程(CAE)平台系統,2023年占公司營收9成。創業44年來,隨著公司規模不斷擴大,CAE部門也培養出許多資深經理人,處理龐大的業務。目前該部門由工程系統事業群總經理廖偉志負責,年資26年的他,在公司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若從外部中立角度來看,由專業經理人接班也是合理的選擇;然而,由於CAE工程應用牽涉範圍複雜,大多服務為無形產品,需協助客戶解決技術問題,業務十分龐雜,若有人事變動,對組織影響深遠,再加上廖偉志本人無意接任總經理。因此高階主管群討論後,推舉楊涪嵐升任總經理。

延伸閱讀:中年職涯課!張忠謀:靠2個關鍵,55 歲開公司也能成功

高階主管共同推舉接班,從維繫順暢溝通開始第一步

「他們覺得我是一個理性、又會考慮感性的人,」楊涪嵐說。她在2004年加入虎門科技,擔任商用系統事業群部門的顧問助理,從基層做起,直到2021年才接班。總經理的角色,必須維繫公司內部各組織的順暢聯繫,還得打理對外關係,因此她上任後,決定從溝通方式開始改善。

她表示,過去的企業營運風格普遍較為強勢,難免出現上對下的管理方式,可能有員工因此難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優秀同仁因此離開,公司就損失了人才。因此她主動進行溝通,整合組織內各方意見。

「有些事情雖然看起來只是小事,影響力卻比想像大很多,」楊涪嵐說。例如曾有員工邀請客戶參加研討會,卻吃了閉門羹,主管可以檢討員工個人能力,但更深入了解原因,發現客戶只是難抽時間參加實體活動,只要主管願授權、讓員工把活動改為開放式線上參與,就能解決。而同仁願意表達,溝通順暢,「主管接收到的訊息更豐富,決策就會更全面,也會更貼近市場需求。」

楊涪嵐提到主管和員工的一舉一動和工作成果,都會牽涉到同事,甚至影響到他的家庭,所以讓員工踏實工作是她的目標,希望同仁無論遇到什麼挫折,都可以再次順利往前走。

而除了員工關係,維持和高階主管的互動也很重要。「尊重對方的專業和成果,定期了解有沒有需要協助的地方,」像人力資源或跨部門需求可以互相支援,她和廖偉志會定期根據組織方向和目標發展進行討論,減少資訊傳遞落差。

延伸閱讀:曾經一年離職超過 6 萬人、損失 3 億美元!IKEA 如何解決留才危機?

當組織結構愈來愈複雜,接班人愈需和經理人合作

關於專業經理人與接班人的合作,廖偉志則提到,公司業務複雜,也因此需要大量時間對外溝通、解釋公司的服務項目,楊涪嵐不僅具備資管及工程背景,更擅長將專業內容化繁為簡,加上身為家族成員,也讓她更能整合組織想法,擔任高層及員工雙方的溝通橋梁。

「思考自己適合做什麼,是最重要的,放的位置如果不對,效果就會不理想。」

廖偉志說,當企業結構愈來愈複雜,家族企業成員和專業經理人之間愈需彼此合作,才能帶領組織成長;若內部不團結,耗費心力在內部紛爭就太可惜了。

對楊涪嵐來說,總經理的職能是在組織內擔任隨時協助的角色。給資源、並確保員工的時間和專注力不會分散,「如果可以幫助各部門主管拿到很漂亮的光環,你就成功了。」


楊涪嵐

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電腦科學碩士,曾任虎門科技商用系統事業群總經理,現為虎門科技總經理。

虎門科技

1980年成立,為國內最早提供計算機輔助工程(CAE)技術應用服務的公司。2022年掛牌上櫃,成為國內第一家CAE解決方案供應商上櫃公司。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傳承接班
feature picture
6

2 度從自家公司離職!東昇空調總座的接班心法:學會服從、請益業師,讓成績說話

撰文 李岱君
2024-07-09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其實我在自家公司離職了2次,」10年前,現任東昇空調總經理曾健瑋不忍看見父母親辛苦,萌生回家接班的念頭。但第一次接手時被安排到後勤部門,在倉庫整理空調時,他「不知為何自己要做這件事」,認為解決眼下公司的難題並不是靠此途徑,因此離職,自行考取空調相關證照,學習專業知識。

延伸閱讀:企業二代與專業經理人如何共治?虎門科技:定期對話,減少資訊傳遞落差

10年內二度離開公司,第三次下定決心回巢

第二次加入公司時,曾健瑋想引進標準化流程,卻遭到父親反對、起了衝突,「我認為裝一台冷氣應該要有SOP,要在乎顧客,但公司這些人卻都沒有!」於是又到其他空調公司工作,印證自己的想法。

直到2018年,父親再度問他是否要接班時,他才決心帶著擁有行銷背景的妻子彭智柔回巢,當時曾健瑋在業界已做出了成績,還建立了營造公司巨金科技,在不同業務領域證明自己的能力。只不過這次接班他轉換了心態,「前3年我學會了服從,因為我沒有自己的客戶。」他遵從既有的商業模式,再打了一次基本功。

當時東昇空調還是間在地冷氣行,儘管擁有經驗老道的師傅們,但要搏鬥的對象是大賣場的分期零利率優惠空調。並且舊有的扁平化組織,缺乏管理制度,也難於推動改革。於是找上「二代大學」,除了想克服產業瓶頸,也幫助他在公司跟老臣溝通,像業師會居中當橋梁,了解一代的期望、二代的想法,並建議二代要先報告預期效益,還有分階段實行,例如先做一個小項目,創造成功的案例,才更好說服父親。

曾健瑋首先做出差異化,將過去的製造業思維,轉為更注重顧客及業務導向。把9成的人力放在售後服務,推出訂閱制的空調保養合約,開發獲利空間;此外,也成立了專案工程部門,將核心競爭力集中在管理各種工程項目的供應鏈和採購流程上。

延伸閱讀:美琪樂皂被批「像阿嬤在用」!80 年老品牌如何重新包裝、找到新一代消費者?

二代大學業師陪伴,擴大規模走向品牌經營

經過第一年的洗禮,曾健瑋帶著彭智柔再度報名下個年度的二代大學,策略導師是勤業眾信集團前總裁陳清祥。這一回要解決的問題是:隨著公司規模成長,也需要擴編團隊,如何站穩腳步,並在製造業缺工下徵才?「最重要的是知道你有多少capacity(生產能力),如何在這個限制裡面賺最多錢?」陳清祥首先請他們盤點公司人力與優勢。

曾健瑋說:「我後來定義我們叫工程服務,其實這行業(過去)沒有人做品牌,以前的思維裡,我們沒有產品,因為我們是經銷商,」因此東昇從制服、名片、車輛、工作環境改善起,並結合彭智柔的行銷背景,以顧客旅程為出發點,去優化整體識別,做起「品牌」。更著手於雇主品牌,請來人資顧問、換到嶄新的辦公大樓、調整薪資福利,也優化面試環節,10個月內,員工人數成長1.5倍。

步上正軌後,父親偶爾就進公司看看,已經不干預了,也公開表示現在的老闆是兒子,要討論生意去找他(曾健瑋),「這讓同仁或是對外,都知道主事者是他,不會多頭馬車。」彭智柔也回憶當初婆婆指名她進來公司,將她交給資深同事後,就全權放手。夫妻認為在接班上,最有幫助的是每月一次的業師輔導時間,「老師都說,一日師生,終生保固,我很感謝這個環境,某種程度你要愛自己,對自己有信心,相信你能夠把這件事情做好,」彭智柔鼓勵其他接班人。


曾健瑋

2014年加入東昇空調,擔任工程部經理,2018年接任總經理。

陳清祥

曾任勤業眾信集團總裁,現為二代大學策略導師、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

彭智柔

2019年加入東昇空調,現為品牌行銷總監。

東昇空調

創立於1986年,主要經銷國內知名廠牌之家用商用或大型空調設備銷售、安裝及維修保養服務。員工約60人,2023年集團營收2.8億元,接班後6年營收翻5倍。

繼續閱讀 接班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傳承接班
feature picture
1

台灣企業近 7 成是家族治理,且多數未經歷過接班!何時該啟動交接計畫?

採訪.整理.撰文 王毓茹
2024-07-18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台灣老字號的寶島眼鏡這幾年愈來愈「潮」了,成立快時尚眼鏡品牌SOLOMAX,根據顧客臉型推薦鏡框,讓眼鏡成為時尚穿搭的一部分;還結合大數據和App分析消費者習慣,推動客製化的促銷活動。翻新品牌、導入數位化的幕後推手,是現任總經理的二代蔡宜珊。

寶島光學科技董事長蔡國洲曾向《經理人》分享,2015年女兒蔡宜珊進寶島工作,要求成立數位部門,「年輕人一進來就把公司搞得天崩地裂。」那時擔任董事長的蔡宜珊二叔(蔡國彬)想說自己經營得好好的,「我就說服他,這筆錢公司還能支撐,試不成功就回頭。」於是兩代達成共識推動數位轉型,如今會員數從60萬增加至400萬,7成營收來自VIP會員,而且AI客服還能處理98%消費者問題。

像寶島眼鏡這樣的家族企業在台灣並非少數。《2023華人家族企業關鍵報告》提到,家族企業在台灣經濟扮演重要角色,企業家數中有69%是家族企業,占台灣企業總市值45%。

延伸閱讀:糟糕的接班,讓頂尖企業每年市值損失 1 兆美元!傑出 CEO 如何交棒?

年齡會影響兩代共治的品質,接班最好50歲就啟動

接班接得好,不僅企業能永續經營,新一代領導人也有機會帶領公司創造成長第二曲線。但是,「接班失敗的話,不只是你一間公司垮掉而已,還牽動上下游供應商,3家公司(倒閉)就會影響國家經濟。」政治大學商學院名譽及講座教授司徒達賢指出,企業要順利傳承接班,一代必須扛起責任。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教授約翰.戴維斯(John A. Davis)認為,領導人最好50歲開始思考接班布局,因為年齡會影響兩代共治的品質。最佳共事的年齡是一代51~60歲、二代23~33歲,此時好好培養二代接班的能力,到了一代71~75歲、二代41~50歲時,便能順利接班傳承。

然而,多數台灣家族企業領導人認為自己還年輕,把重心放在公司發展,不急著規畫傳承和財富分配。《2023全球暨臺灣家族企業調查報告》發現,台灣有20%的家族企業掌權者已經超過65歲,比例高於全球的13%。到了2030年,70歲以上的掌權者將達45%,屆時將進入企業接班高峰期。

《2020臺灣家族企業傳承白皮書》調查也顯示,仍有超過3成的掌權者尚未考慮傳承問題。司徒達賢表示,「很少人敢跟一代說,你該做接班準備了。兒子更不可能跟爸爸說,萬一過幾年你掛了,公司怎麼辦?」沒有事先規畫,又是第一次接班,等於為企業埋下不穩定因子。

台灣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第一次面臨權力交接

更何況,台灣的接班形勢特殊。第一,是大批戰後嬰兒潮進入世代交替的「接班潮」;第二,絕大多數的企業第一次面臨權力交接挑戰。

台灣鈣鈦礦科技董事長、台灣數位企業總會創會理事長陳來助分析,二次大戰後經濟全面重建,從農業社會逐漸走入工業,1970年代出口擴張,實行「客廳即工廠」的家庭代工政策,「很多人從家庭代工開始出來創業,所以1980年代起,有一波中小企業創業潮。」

40年後的今天,領導人和他們所創辦的公司,都來到交接轉型的階段,陳來助說,「台灣的接班是全世界最獨特的,同時有那麼多企業家要第一次面臨接班問題。」

司徒達賢提醒,企業通過創業初期考驗後,下一次高風險階段就是第一次接班。「第一代創業家經營公司很在行,但他沒有交棒的經驗。」如果沒有妥善規畫,可能讓公司在短時間內受到嚴重打擊。陳來助則表示,家族企業比一般企業更難的是,「其他公司接班人表現不好,可以開除專業經理人,但家庭成員很難說換就換。」

接班不是「換個董事長」,滾動式前進才能做好權力交接

家族企業想延續事業和家族文化,培育下一代領導人是重中之重,畢竟多數人想把事業留在家族內。「家族企業的精神是家族傳統、理念和信譽能傳承與發揚,比方說跟供應商有兩、三代的交情,你二代上任出去談事情,人家一定說yes!」

二代大學校長萬以寧認為,家族企業的優勢是領導人有強烈的使命感,畢竟是父輩打下的江山。但是交接班不是換下一代當董事長就完成,全國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李育家說:「傳承不是3年、5年的事,是一個長期滾動式前進的過程。」因此,要接班成功,必須提早訂出傳承規則,規範家族成員和企業關係,讓大家有共識,才能減少家庭紛爭。培訓、選定接班人後,進入兩代共治階段,一代傳授經營心法,並學會放權。

延伸閱讀:繼承者為何不想接班?企業二代、三代親揭家族企業傳承的 3 大難題

接班模式除了二代繼承,還有團隊接班和經理人共治

《2023華人家族企業關鍵報告》調查,從1990年算起,台灣百大家族企業有7成至今仍是家族經營,實現傳承的大家族包括台塑集團、永豐餘和遠東集團等。

以遠東集團為例,創辦人徐有庠安排兒子徐旭東留學美國,學成後父子共同經營公司超過20年。2023年,集團宣布徐旭東獨子徐國安擔任旗下裕民航運副董事長,第三代接班已然成形。

家族成員眾多的企業,則採接班團隊,依照專長安排人事布局。例如桂冠實業為王家4兄弟創業,很早就透過家族活動,讓下一代聯繫情感、學習合作溝通,順利傳承。由王正一長女王亞倫擔任董事長,王正明長子王振宇是營銷副總經理,王坤地次子王智傑則接任總廠長,堂姐弟3人分管經營、銷售和開發生產。此外,透過婚姻成為接班人也很常見,最知名的是統一集團由女婿羅智先接下事業,擔任董事長。

近來家族成員與專業經理人共治的趨勢漸增,尤其是產品專業技術高的電子和科技業。《如何搞定接班人?》提到,企業可以根據所需的能力或經驗,選擇外部聘用或內部晉升經理人,例如讓經理人負責上市櫃或公司主要產品線,家族成員則執掌組織運營。電子大廠英業達就採取隔代接班、經理人分工共治的模式,創辦人葉國一交棒給經理人李詩欽、卓桐華2任董事長後,2023年由兒子葉力誠接班董座,負責新事業群,總經理蔡枝安則主管核心的電腦事業群。

《2020臺灣家族企業傳承白皮書》提到,傳承過程中,要面對大環境變化,接班人的能力和公司目標也會不斷變動,因此傳承工作必須保持靈活性,從啟動到完成都要多次來回調整,才能讓接班接得又好又穩。萬以寧認為,「台灣很大一部分是家族企業,我們應該比別人更重視接班問題,企業傳承發揚成功,台灣經濟就成功一半了。」

057致家族企業領導人:啟動接班的時候到了!
經理人
05850歲以上的領導人,該把重心從經營轉到傳承!
經理人
059家族企業接班5階段
經理人
繼續閱讀 接班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傳承接班
feature picture
2

企業二代接班為何搞到家族失和?傳承分 3 階段,途中這些地雷要注意

整理・撰文 王毓茹
2024-07-19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日台南老字號東成醬油傳出二代兄弟鬩牆,兩個弟弟聯手解雇大哥的總經理職位,鬧上新聞版面。創業容易,守成難。《如何搞定接班人?》指出權力轉移是公司最脆弱的時期,很多公司會在新任領導者手中出狀況,除了手足不和、對簿公堂,還容易經營不善,面臨破產或賣給競爭對手的命運。

延伸閱讀:企業二代與專業經理人如何共治?虎門科技:定期對話,減少資訊傳遞落差

掌門人過度自信、不肯退休,恐耽誤接班團隊養成

為什麼接班會接到家族分裂、搞垮公司?

最常見的原因是創業者缺乏交棒規畫、不肯退休。二代大學策略導師、勤業眾信前總裁陳清祥表示,很多老一輩的人要等到身體出狀況才想到交棒,「他覺得自己還那麼年輕,幹嘛交出去?」

等到有一天非交棒不可,二代的歷練不足,表現不能讓下屬服氣,人際網絡也不穩固,對公司打擊很大。《可繼之道》提到,在兩代共治的時期,一代最忌諱獨攬大權。若接班人處處都得聽命行事,做決策管理時,一代還干預阻撓,就會破壞他在員工及合作夥伴間的威信,不利形成新的領導團隊。

其次,是家族成員不睦。特別是子孫眾多的大家庭,若大家長特別偏愛某個成員,會造成手足嫌隙。當接班人都成家立業後,可能對家族企業的內部資源分配更敏感,利益分配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嚴重的內部衝突,甚至還擴大到婆媳、叔姪等家族成員。二代大學校長萬以寧說:「家族企業好的部分是家人就是員工,加班到半夜也不會跟你計較,壞處是公私難分。」當「家族」和「企業」的利益混為一談時,就會造成動盪,影響公司穩定。

延伸閱讀:台灣企業近 7 成是家族治理,且多數未經歷過接班!何時該啟動交接計畫?

若繼承人盲目躁進,一代也可能把公司收回

如果交棒規畫不足,導致接班人能力不足就上任,嚴重時甚至導致經營危機。《接班人》提到,接班不順搞垮公司的例子很多,許多二代從海外回來,好不容易掌權,立刻大張旗鼓,企圖證明自己的實力。少主繼位,手上資源豐富,吸引各路人馬來尋求合作,每個項目看起來都比本業好賺,於是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多角化經營,投資最熱門的新能源或AI,結果投資泡湯,本業還被競爭對手侵蝕,財務吃緊後留不住員工,把累積數十年的家產揮霍殆盡。放眼企業界,不乏一代交棒後,眼見經營不善,又把公司收回來的例子。

全國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李育家指出,二代接班後,最容易因躁進而失敗。「有興趣的項目,你有很多方式可以參與,例如策略聯盟合作,不是每一個都要砸大錢投資。」

《可繼之道》以香港的新世界發展為例,公司涵蓋物業、飯店和百貨,是香港4大地產商。1989年,創辦人鄭裕彤讓兒子鄭家純擔任總經理,扛起重任。他上任後想大展長才,做了一連串重大投資,讓公司債台高築,負債從港幣30億元增加到90億元(約新台幣373億元),股價也應聲下跌。2年後,原本淡出的鄭裕彤只好重出江湖主持大局,調配資產、削減債務,由於他的江湖地位和聲望高,能夠穩定軍心,讓許多銀行和投資人願意支持,順利度過危機。在那之後,鄭裕彤的接班計畫改為「雙軌並進」,鄭家純是第一梯隊,孫輩則在國際大企業工作和實習後,進入新世界發展當第二梯隊接班人,才完成家族傳承。

071家族企業傳承地雷多!
經理人
繼續閱讀 接班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傳承接班
feature picture
3

明明是老闆,卻被老臣、股東當小孩!企業二代接班後 5 大挑戰怎麼解?

採訪・撰文 王毓茹
2024-07-22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二代就像軍校生,現在你終於畢業,要上戰場了,怎麼讓自己存活下來?」二代大學校長萬以寧比喻商場如戰場,一代是打過越戰的老兵,傳承畢生的功夫和經驗後,終於輪到接班人提槍上陣。

接班是起點,不是終點。首要面臨的挑戰是,大環境已經改變。《接班人》提到,30年前創業只要集中火力,可以靠單一核心優勢走天下。如今實體與虛擬經濟都不可輕忽、加上AI和數位科技、地緣政治的議題等,新一代企業家需要具備全方位的視野。

台灣鈣鈦礦科技董事長、台灣數位企業總會創會理事長陳來助觀察,二代上任後,最常面臨公司轉型和組織管理問題。「通常成立30年以上的公司,接班後都要轉型。不只是數位化、減碳,就連賣醬油的,都要改變。」他表示,台灣以製造業居多,如果公司產品是高污染、高耗能,在減碳限塑趨勢下,勢必要零碳轉型。「碳要錢這件事,就是時代不同,改變了商業模式。」此時公司領導者可採「雙軸轉型」策略,除了讓原有的商業模式升級,也要思考成立或投資新事業,找尋另一條路。

延伸閱讀:企業二代接班為何搞到家族失和?傳承分 3 階段,途中這些地雷要注意

組織管理上,一代的公司大多是「太陽式組織」,老闆發號施令,其他人聽命執行。「二代這樣做絕對死掉。」為什麼?陳來助表示,這種模式要靠幾十年經驗累積,但二代和員工還在培養默契和信任,因此必須建立金字塔式的科層組織,靠制度來規範,「你當領導人,指令要出得去、訊息回得來。」培養自己的接班團隊、建立溝通管道,才能落實決策。

二代大學策略導師、勤業眾信前總裁陳清祥則表示,缺乏團隊時,除了讓老臣來輔佐,也可以聘請外部顧問或專業人員。首先要想,自己在行的是什麼?缺少的能力什麼?比方說自己擅長產品,不懂行銷,就找行銷人才加入。「可以找人來當主管,或直接當你的特助,都能完善接班團隊。」

萬以寧提醒,經營企業,肯定會經歷各種興衰和挑戰,不妨把一代當軍師,「老兵身經百戰,可以聞到危險在哪裡。一個打過仗、一個具備新知識,融合在一起,對公司才有好處。」

企業二代接班後 5 大挑戰

Q:以前做決定都是老闆一人說了算,要怎麼調整組織?

第一代作為創業家,通常採取強勢作風,一個人運籌帷幄。《鴻毛之重》提到,隨著公司發展,事情愈來愈龐雜,二代通常要做好專業分工,建立制度化。例如許多公司過去規畫決策都在老闆腦中,部門之間不相通,也很難互相支援。所以 二代剛上任時,與其說是老闆,更像各部門間的橋梁 ,透過他盤點、溝通、調整組織制度,才能打破橫向溝通障礙,讓團隊動起來。

Q:我已經當老闆了,長輩還是把我當成後輩,該怎麼辦?

許多二代很苦惱,明明已經當老闆了,但老臣、股東或長輩們依然把你當成小孩。這是因為一代打下江山,本就受到員工信賴,二代要樹立個人威信需要一段時間。

該怎麼化阻力為助力? 第一,注意溝通用字。 《傳承與被傳承》提到,不能批評長輩的經營模式和豐功偉業,提出改革想法前要先肯定過去成績,例如把「改革」換成「精進」或「升級」,顧到長輩的面子。

第二,讓長輩成為幫手。 除了廣泛請教意見,請資深主管開課傳授經驗也是一種方式。推行改革時,可在不同議題找到適合的長輩當夥伴,借重他們在公司的影響力,幫你疏通管道,讓指令能落實執行。

Q:在什麼情況下需要考慮與經理人共治?

《家族企業的治理、傳承與接班》提到,當家族企業規模愈來愈大,專業性、複雜性到了一定程度後,多數會聘請非家族成員的專業經理人,常見的模式是「內外分工」,由家族成員擔任股東或董事,外部經理人擔任CEO。持股家族主要維繫對外的政經網絡關係,以及參與併購、策略聯盟等重大決策。CEO則負責產銷、研發和營運。另一種方式是內部分工制度,常見於高專業技術的電子、科技業,例如二代擔任董事長,負責組織管理、新事業部門,資深經理人當總經理,專門做研發或主力產品。

採取 二代和經理人共治模式,最忌諱擺出老闆架子,表現出上下尊卑的階級意識,會讓能力強的專業經理人求去。 此外,家族成員跟經營團隊必須建立統一的溝通管道,避免成員意見不一私下溝通,最好先在家族會議形成一致觀點,再跟經理人討論。

Q:上任後想衝刺營收做出成績,一代反而憂心忡忡?

業績成長的背後,可能忽視風險管理。全國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李育家表示,很多二代想證明自己,會想辦法追求營業額成長,但是有經驗的領導者會更在意,這個成長從哪裡來?

除了表面的數字,還要注意財務和庫存。他舉例,雖然營業額增加,但應收帳款也比去年增加50%,意味著自家公司放帳條件變寬,即使吸引了更多客戶,卻容易讓財務面臨風險。另一方面,若公司產品具有時效性如電子產品,庫存過多風險也會提升。「應收帳款那麼高、庫存又多,只要兩個客戶不付你錢,你之前賺的錢就賠掉了。」李育家觀察, 一代普遍風險意識比二代強,碰到成長機會時,會先守住底線,這種風險意識是二代需要特別培養的。

延伸閱讀:台灣企業近 7 成是家族治理,且多數未經歷過接班!何時該啟動交接計畫?

Q:在商場經驗不足,怎麼拓展視野,更好地帶領公司?

借助外部資源,提升所需能力。可透過進修交流,彌補經驗不足。公司產品和服務如果與專業技術相關,除了在自家跟老師傅學, 也可透過外部進修考取證照,或是就讀EMBA。 企業成長時,領導者必須想辦法在管理、策略分析和規畫等方面與時俱進。

此外,也有 專門提供給二代的課程。例如二代大學、零碳大學、企業二代接班財管速成班等。 萬以寧以二代大學的「私董會」課程為例,模擬公司的董事會,由二代經營者報告,私董會成員共同審視決策,提供建議。例如公司想要引進自動化設備,二代學員必須做好可行性分析、財務報告和執行計畫。目的是累積經驗,面對將來商場各種挑戰。

最後, 台灣產業聚落明確,二代社群的能量很強 ,例如台中市機械業二代協進會(簡稱G2)、螺絲貿易協會二代青年團等。G2會長傅彥凱表示,社群很重視訊息交流和進修學習,還和政府對接,「比方說我們機械業怎麼透過政府的平台,與半導體產業在設備等項目展開合作,這也是G2成員開拓新客戶的管道。」

繼續閱讀 接班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