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1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50 歲以上勞參率卻低於日、韓!他們為何不願留在職場?

整理.撰文 簡鈺璇
2025-03-10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常對那些偏好年輕人才的企業說,與其苦等年輕即戰力加入,不如把目光轉向那些充滿熱忱中壯齡族群身上。」104高年級事業群資深經理詹宛榕表示,台灣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人口占2成),而45歲以上族群占比超過一半。面對人口結構改變,未來企業找尋30歲以下年輕人才的時間,可能比訓練二度就業、培訓中壯齡者的時間更長。既然如此,何不打破用人成見,開闢45+人才新藍海?

稱之為藍海,是因為台灣中壯齡族群的勞動力未被充分運用。根據勞動部《112年中高齡及高齡勞動狀況》報告,45~64歲勞動參與率為66.4%。進一步分析發現,台灣在45~49歲的勞參率與日本、韓國、美國相當,但從50歲以上開始,勞參率便迅速下滑,各年齡區間都低於前述各國(參見圖表),且差距隨年齡增加而擴大。其中,65歲以上台灣勞參率為9.9%,遠低於南韓(38%)、日本(25.7%)。

049.jpg
經理人

為什麼台灣中壯齡族不想續留職場?勞動部針對無就業意願的中高齡者調查,55%認為過了50歲,不再適合工作;26%考慮家庭照顧責任;9%表示經濟能夠負擔,不需外出工作。這些數據反映,中壯齡並非因工作能力不足而離開職場,而是受到 「年齡標籤」與「家庭照顧責任」的影響。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於2020年頒布《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保障中高齡者(45歲~64歲)及高齡者(65歲以上)的就業權益,包括:鼓勵企業回聘退休夥伴、聘用二度就業中高齡、推動職務再設計以減輕工作負荷。

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吳啟新表示,台灣正面臨缺工潮,這項法案的最大目的是營造友善的就業環境,已退出就業市場的中高齡者願意重返職場,為勞動市場注入新活水。

不過,法案推動至今的成效有限。根據主計處資料,45歲以上人口勞參率從2020年至2023年上升不到1%(從44.96%提升至45.44%)。

政治大學勞工所教授成之約認為,暫離職場後再重返的挑戰不小,工作者會遇到學用落差問題,而難以適應原本的專業領域,只能選擇技術門檻低的工作。然而,這類工作的薪資條件可能不及過去專業職務,最後他們選擇繼續照顧家庭,可能從育兒,轉為照顧長輩。

延伸閱讀:半年沒收到一張履歷!老爺酒店用中高齡員工,解決缺工危機:看重 2 優點

女性勞參率30歲後下滑,專業人才流失尤其可惜

這種現象在台灣尤為明顯。女性勞參率從30歲以後開始下滑,而且不像日、韓有「40歲之後再回歸職場」的情況,這是台灣中高齡勞參率難以提升原因之一。

成之約強調,企業願意聘用中壯齡固然是好事,但更關鍵的是避免人才因家庭照顧而退出職場。因此,企業應盡量支持員工持續工作,才能為所有產業所用。

45%中高齡重返職場,是為了「社會心理需求」

詹宛榕則從求職者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她表示,中高齡或退休族重返職場,不僅是追求經濟收益,104人力銀行《2024中高齡就業趨勢報告》顯示,45%中高齡考量「社會心理需求」而再就業,原因包括:與社會保持連結、繼續貢獻所能,以及增進身體健康。

詹宛榕分享一位104高年級會員寶姐的經歷,寶姐擔任家庭主婦20年,也是流浪動物之家的志工,為了持續照顧流浪動物,她到社區超商工作。工作對她來說,不僅是一份收入,更讓她實現回饋社會的心願。這類需求近年不斷增加,2021年104成立50+人力銀行,協助高年級生媒合適合職務,持續發展職涯。

同時間,缺工潮加劇,促使企業採取多元人才召募,吸引中壯齡成為重要策略。104人力銀行上的「歡迎中高齡工作機會數」在2022~2024年之間成長30%,企業應用中高齡人才滿意度高達65%。

yes123求職網調查指出,企業認為熟齡勞工優點是:實務經驗豐富、穩定度高、具抗壓性、有責任感。榮獲勞動部「2024年壯世代就業菁采獎」的達穎塑膠,為了傳承設備維修的經驗,安排年輕人與70多歲的老師傅共同工作,並將其經驗整理成文字、影像檔案,作為傳承知識庫;高雄翰品則讓資深的房務阿姨帶領新人和實習生,並在集團年度技藝競賽中獲得冠軍。這些都是充分發揮熟齡人才優勢的成功案例。

友善熟齡的工作環境,年輕族群也能受惠

即使青銀友善、活用壯齡人才的成功案例不少,企業對中高齡聘僱仍有顧慮。104人力銀行調查指出,僅35%企業敢公開布達企業友善中高齡的政策與態度。《經理人》曾約訪因中高齡友善舉措獲獎的企業,也遇到人資單位擔憂「接受採訪,會不會讓外界以為我們只用中高齡」。

企業怕聘用中高齡會被貼上「老」標籤,不想大聲說大舉任用熟齡員工,這恰恰印證熟齡員工回歸職場的窘境。

詹宛榕表示,缺工時代,經營雇主品牌應該多面並進,友善中高齡正是營造心理安全感、多元包容職場的一環,它不僅照顧中高齡員工,更應涵蓋多元國籍、性別,針對他們需求設計福利與職涯發展路徑。

延伸閱讀:Z 世代「大負債時代」來了?經濟壓力超越全部世代,是因為甩不開5個問題

另一方面,友善中高齡舉措,像是職務再設計導入減輕負重的輔具,並非僅有中高齡員工受惠,而是跨齡通用的設施。而因應家庭照顧需求而設計的彈性工時制、將正職職務拆分3個兼職工作,這對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或不想投入正職工作的年輕族群,也有吸引力。

目前,政府在中高齡人才「選用育留」都有相關輔導與補助計畫,協助企業活用中高齡人才。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名譽教授王麗容指出,年齡刻板印象依然存在,建議企業推動友善中高齡措施時,應由最高領導者率先宣示,要求各單位提出具體方案,將它落實在人才政策中,才能真正營造跨齡共融的職場文化。

050.jpg聘僱中高齡員工常見Q&A
經理人
051.jpg推動跨齡友善企業4面向
經理人
繼續閱讀 人力資源管理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2

如果你年過半百,哪種公司會讓你投履歷?想招募中壯齡人才,企業要懂的幾件事

撰文 簡鈺璇
2025-03-1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一家公司正在召募 AI 產品的銷售專員,面試官小吳收到一位曾擔任傳產業務的求職者履歷,本想直接通知對方面試,但看到出生年次上寫著 1975 年後,他猶豫了。心中浮出一連串的顧慮:

「50 歲轉職,能適應快速變化的 IT 業嗎?」
「做事會不會偏保守,能跟團隊溝通?」
「跑業務需要體力,他現在能夠負荷嗎?」

這些都是企業聘僱中壯齡(45 歲以上)求職者常有的疑慮。2023 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發布〈中年職涯轉機〉(The Midcareer Opportunity)報告指出,企業聘僱人才帶有年齡偏見,例如:超過 25% 雇主認為 55 歲以上求職者不願意嘗試新技術,但只有 8% 雇主認為 20 歲求職者不願意學習。事實上,89% 曾聘請中壯齡員工的企業表示,他們的表現與年輕同事無異,加上積累的經驗,他們的學習速度未必比較遜色。

104 高年級事業群資深經理詹宛榕說:「就像有跑馬拉松習慣的中壯齡員工,與新鮮人比肌耐力,不一定會輸。」企業應該回到職務本身的需求,評估求職者是否具備培養的潛力,而不是以年齡設限。

延伸閱讀:《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三讀通過, 對「壯世代」進入職場有哪些幫助?

然而,她也坦言,企業確實比較難去評估中壯齡者是否適任,主因是許多中壯齡求職者屬於「二度就業」,像是因照顧家庭而暫別職場,或退休後希望重返職場與社會保持連結。二度就業者通常離開職場一段時間,他們可能想轉換跑道試試看新的職務,因此他們過往的經歷與現有職務可能存在差距。

從求職者生活經歷,發掘和職位匹配的能力

詹宛榕建議,面試時可從求職者的生活經驗,評估其潛在能力。例如,若職缺需搬貨品上架,可以詢問對方每天行程安排,例如:得爬幾趟樓梯去買菜和接孫子、平日運動習慣,以此評估他們的身體靈活度。這樣的提問方式可避免帶有年齡偏見的問題,像是「你的體力OK嗎?」也能創造更友善的面試體驗。

從求職者過往職務中尋找與現職匹配的特質也是一種方式。例如,門市服務員需盤點貨品、結帳,若應徵者曾擔任工廠會計,則可推測其對瑣碎盤點作業並不排斥,只需加強人際應對方面的指導,便能快速適應。

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吳啟新建議,企業可推行短期實習計畫,降低二度就業者重返職場的門檻。

舉例來說,摩斯漢堡曾召募「中高齡實習生」,提供為期 2 周、40 小時帶薪實習訓練,由企業教練指導學員熟悉點餐、環境清潔、食材準備、出餐擺盤及收銀作業等,協助壯齡夥伴從實作中慢慢適應工作強度,並自行評估是否適任,企業也比較能精準選才。全家便利商店則辦理「一日職場體驗」,讓求職者體驗收銀機操作、補貨、咖啡機操作等任務,並在現場進行工作媒合。

針對有技術門檻的職務,像是系統維護工程師、編輯、企畫人員,可參考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體的供應商新思科技的做法,先跟求職者簽短期約聘合約,從單一專案合作開始,當他們適應職務內容再轉為正職。

離家近、團隊氣氛好,薪資反成次要考量

吳啟新表示,用人主管和人資單位不妨換位思考:「如果自己年過半百,哪類型的公司會吸引你,讓你遞出履歷?」

根據 104 人力銀行《2024 年中高齡求職者調查》,中高齡求職者最重視的是工作地點,其次為職場氛圍,相較於一般求職者,薪資條件反而不是首要考量。詹宛榕說:「對中壯齡者而言,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他們希望離家近,兼顧家庭與生活的安排。」

針對中高齡族在家庭照顧需求,政治大學勞工所教授成之約建議,企業可採「共享工作」模式,將一份職務的工時拆成 2 個人來分,以周工時 40 小時來說,每位同仁負責 20 小時即可,或依雙方協商的比例分配。

延伸閱讀:年長員工抬重物太困難,公司也要管嗎?中華汽車的DEI思考

正職拆分 2~3 個兼職,任務型工作吸引人才

此外,企業可考慮將一份正職工作拆成 2~3 個兼職職缺。老爺酒店就推出「壯幫手」職缺,將房務員工作細分為鋪床、清掃廁所、補備品等步驟,其中輔助型任務由壯幫手負責,每天僅需工作 2 小時即可完成。

詹宛榕表示,這類型的工作受在地人歡迎,「有位阿姨說她打完工之後,中午還來得及回家煮飯!」不過,她也提醒雇主設計相關職缺時,召募對象不該只限於中高齡,一來《就業服務法》禁止年齡歧視;二來彈性工作型態各年齡層可能都有需求。

吳啟新強調,讓求職者感受到有機會受雇用很重要,企業可與各縣市銀髮人才服務中心合作召募,或取得中高齡友善企業認證,甚至拍攝員工見證影片。這不僅解決缺工問題,對促進職場多元與包容文化也有幫助,藉此吸引和留住更多跨齡的人才。

053.jpg如何避免年齡歧視,創造好的面試體驗?
經理人

共享工作 job sharing

由 2 位以上的員工共同分擔單一職務,工時平分最為常見。跨國消費品巨頭聯合利華(Unilever)2 位行銷總監以這種方式合作,每位上班一周,並在周三進行交接,實現每年工時砍半、兼顧家庭照顧的需求。疫情後,該模式在歐美企業流行。不過,共享工作會增加管理難度與人事成本,企業實施時需妥適評估。

繼續閱讀 人力資源管理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3

退休不是職涯終點!想留住銀髮工作者寶貴的經驗、技能,企業能做的 3 件事

撰文 尤韻蓉
2025-03-18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講到熟齡人才,最經典的是 2015 年電影《高年級實習生》,勞勃.狄尼諾(Robert De Niro)飾演的角色班(Ben),因為退休生活沒有目標,重返職場,憑著工作經驗成為老闆茱兒(Jules)的得力助手;然而,對照現實情況,像茱兒一樣能接受銀髮工作者的企業卻不多。

104 人力銀行發布的《2024 年企業聘用中高齡調查》發現,有 50% 的企業尚未為屆齡退休員工設計相關留才制度、僅 22% 的企業表示鼓勵屆齡員工留任,對照《2024 年中高齡求職者調查》,有 27% 中高齡員工希望延後退休。此外,《勞動基準法》2024 年三讀通過修法後,勞雇雙方可協商延後法定退休年齡(65 歲)。也就是說,在缺工時代下,其實有一群人希望留下、法律也支持,但企業尚未善用這些人才、缺乏相關制度。

企業可能會有熟齡員工學習速度變慢、體力不佳等疑慮,但可以思考的是,熟齡員工的優勢,例如豐富的經驗、專業技能與知識,可以帶來什麼幫助?

延伸閱讀:職涯下半場不是等退休,就是被裁員?想掌握主導權,資深經理人必懂 5 大心法

提供彈性退休方案,避免人力、經驗斷層

換個角度想,企業如果能留下有意願的退休人才,不僅能省下重新培訓的成本,也能作為導師,將經驗傳承給下一代的員工。想要著手退休人員留才計畫的企業,可以怎麼做? 階段性退休(phased retirement) 是一種可以考慮的方式,這是讓屆齡退休員工,藉由逐漸減少工時,過渡到完全退休的方式:對員工而言,可以逐步適應退休生活;對雇主來說,也有時間找人接班。

階段性退休的做法沒有一定標準,基本上依循增加彈性工時、減少工作量的原則進行。《人力資源雜誌》(HR Magazine)整理幾個關鍵步驟(詳見圖表),包含評估人力需求與採用階段性退休的目的、獲得企業內部支持、檢視方案與既有政策有無衝突等。至於哪些人適用這樣的做法,韋萊韜悅(WTW)組織、人才與獎酬顧問諮詢副總經理黃鄭鈞分享,目前企業提供階段性退休方案的對象,多是高階主管,他們擁有豐富經驗,雖然屆齡退休,公司會希望他們將經驗傳承下去,比較常見的做法是減少工作天數,並將工作內容調整為指導傳承,等到新生代團隊上手後,再正式退休。

063.jpg4步驟建立靈活調度人力方案
經理人

階段性退休 phased retirement

相較於傳統退休,時間到就離開職場,階段性退休讓屆齡退休員工,逐漸減少工時,慢慢退場。例如美國第一地平線銀行(First Horizon Bank)推出黃金時段計畫(primetime program),提供每周 20∼40 小時的彈性工時與全額福利,參與計畫的屆齡退休工作者,可逐漸遞減每周工作天數,也扮演導師,傳承經驗給同仁。

定期聯繫維持好關係,需要即戰力時才找得到幫手

除了延後退休,另外一種則是 回聘制度 ,讓已經離開的員工重新加入,舉例而言,在缺工又老齡化的日本,豐田汽車(Toyota)在 2024 年宣布,對 65 歲以上的員工實施重新聘僱制度。

相較於階段性退休,多是員工在同一個職位,逐漸減少工時,回聘的模式更多元,不只是全職工作,也有季節性回聘,比如製造業有淡旺季之分,可以跟員工約定在旺季時回來工作,或者是以專案形式合作,當公司有特定專案,找有經驗的員工回來,可以成為即戰力。

不過要回聘退休員工,企業可能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退休員工已經開始不同的生活,想回到職場的動機可能比屆齡退休員工更小,要如何吸引這群人回來?黃鄭鈞建議,對於這群人才而言,他們可能已經不用煩惱財務規畫,賺錢不是優先考量,反而是成就感,因此在職務安排與工作規畫上,要強調工作的意義,講清楚他們能貢獻什麼,比如請資深業務回來,是指導團隊、傳授維持客戶關係的技巧,比起例行性的工作,對他們而言更有說服力。

至於要從哪裡找到回聘對象?104 高年級事業群資深經理詹宛榕分享,可以從人才庫裡找合適的對象,有些企業會在人員離職時跟對方面談,了解離職原因,並標註將來適合回任的對象。另一種可以考慮的方式,是提供獎金,請在職人員推薦適合的員工回來任職。另外,為了豐富人才庫,企業也可以規畫一些活動與退休員工保持好關係,比如固定邀請員工回娘家聚餐,有好的連結,未來遇到人才需求,更容易找到人。

延伸閱讀:被問會不會,先答會就對了!安海瑟薇的啟示:機會,不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提早告知公司未來布局,讓員工評估留下來意願

黃鄭鈞表示,近幾年產業變化快,引發熟齡世代退休的誘因變多,像是科技變遷快速,要在工作上學習新科技,對熟齡人才可能造成壓力,加上如果他們覺得在組織內沒什麼發揮空間,很有可能時間到就退休。要避免這樣的問題,企業應有完善的 人才庫計畫 ,持續培育員工的能力、給予發揮空間。

所謂的建立人才庫,就是打造接班梯隊,讓不同層級的關鍵職位,都有備位人選。這麼做對熟齡員工有什麼好處?原因在於,能讓他們看到未來的職涯動向,也為他們做好準備,如此一來,當他們知道有學習的機會與工作上的挑戰,比較不會覺得時間到了就要離開職場。黃鄭鈞曾協助金控公司規畫人才庫,有幾位有一定年齡的員工向他坦言,自己原本想要離開創業,但因為被邀請進人才庫計畫,知道未來有更多發展空間,就打消念頭。透過系統性的人才培育方式,為中高齡人才找到進步動力,他們會更願意留下來為公司打拚。

繼續閱讀 人力資源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