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發現,許多職業不需要大學學位也能獲得高薪,且美國有近五分之一無大學學位勞工的收入,超過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水平。
近年,35 歲的年齡成為中國大陸職場求職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一種年齡歧視現象,因 35 歲通常被中國企業設為徵才年齡上限,成為求職門檻。
隨著生活成本不斷上升,愈來愈多美國人選擇利用業餘時間從事兼職工作來增加收入。根據 Bankrate 調查,超過3成的美國成年人擁有副業,年輕世代尤甚。
多數工作者常認為工作經歷必須和理想職缺高度相關,但「曾經在漢堡店工作」可能意外地會是從一眾求職者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擔任過殼牌石油公司經理人,返回校園進修後,進入學界創辦倫敦商學院,隨後又脫離組織,成為自由工作者。我們精選他多次出入職場的體悟,提供你受用一生的職場反思。
年後想轉職、換工作?2025年十大亮點職缺揭曉,包括 AI 機器學習工程師、半導體先進製程工程師、碳盤查管理師、健康管理師等。
中高齡該怎麼轉職?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多中高齡人士選擇在職場上開啟「生涯第二春」,重新找回工作的熱情,為職涯創造更多可能性。
每逢畢業季,我經常被問到,參加面試有哪些注意事項。以下這些建議看起來都不難做到,卻也包含了學習的重要內涵與方法。
企劃能力不僅是商業成功的關鍵,更是個人生活的重要技能。在《成為企劃人》一書中,李惠貞分享自己對於企劃的見解,及如何將企劃的思維方式,落實於工作與生活中
在職場,我常警惕自己,千萬不要為了「輔」而放棄「主」,哪怕次要收入或利益超過了主要收入,因為次要收入可能要靠主要收入支撐,沒了主,輔也不成了。
在美國,「人際交流」經常出現在就業過程中,特別在矽谷更是頻繁。做好這件事,讓我獲得兩個暑期實習機會。
據美國金融研究機構 Bankrate 對 2024 年大學科系調查,以工程領域的就讀價值最高,藝術相關類科則相對價值較低。
講到「在媒體的工作」,你想到的會是什麼?記者?編輯?攝影?設計?其實,有許多像是業務、工程師等等職務,在媒體業裡舉足輕重,是支撐媒體生態的重要角色。
沒有人知道,現在的技能,是否會被同儕或新員工或新工具所取代?端看每個人自己的選擇,認真自學而屹立不搖;如常上下班,可能有一天就被淘汰?
進入職場後,你可能會發現這樣的狀況:明明擁有相似的學歷背景,有些人升遷像打電玩,一路破關斬將上去,有些人過了幾年仍原地踏步。,
以年資來看,30歲已不是職場新鮮人,如果能厚積實力,能與同梯同事顯現差距。有些人會在20多歲成名,像是創業家,早早感受到人生的大風大浪;大多數人需要到30歲左右,才會產生明顯變化,能夠嶄露頭角的人,會在35~40歲左右,升上中階主管,職涯更進一步。
升職後的實情常常是,「工作壓力明顯增加」、「工作量明顯增加」等。在曾有升遷經驗的上班族中,有66.1%被拔擢後,反而因此焦慮,讓新世代的工作者不只想躺平,也對於升遷持保留態度。
升遷的道路往往充滿挑戰,除了工作表現和經驗之外,性格特質也有影響。人資專家、心理學家的職場建議,幫你更快升遷加薪:
如果你把過去的經驗和資歷視為你的職場資產,卻不進行「增值」,這些資產將隨著時間而縮水。以下是幾個確保職場資產持續增值的建議:
就算你與同事相處得再和樂,還是希望你能多與同事以外的人交流。瞭解外面的世界,你就能體會「社會是多麼廣大」「人生是多麼深奧」。
從打工小妹到 CoCo 壹番屋社長!22 歲便執掌年收高達約 20 億的數家 CoCo 壹番屋、擁有約 400 名員工,顛覆日本商界的諸澤莉乃是誰?
每天早上 6 點就起床工作至深夜、一周工作 7 天!輝達(Nvidia)黃仁勳:最好的工作,不是能持續帶來快樂的工作!希望你有經歷痛苦與磨難。
找到「適合自己性格」的工作,就會成功?這樣想反而會限制自己!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傑羅姆.布魯納表示:「應該會是行動帶來感覺,而不是感覺帶來行動。」
David 工作十幾年來,主管對他的評價是:工作認真、反應機靈、績效也很好。但每次升遷卻沒有他的份,他不禁懷疑,老闆心目中的人才與晉升標準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