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現實、胸懷理想,才能做自己人生的主人。透過自我覺察,肯定自身優勢,接納自身劣勢,用職涯心理學打造以你為中心的未來藍圖。
30歲是許多人的分水嶺,在工作場合,擺脫菜鳥時期的稚嫩,對職業有更清楚的認知,也掌握更多工作與人際技巧。除了個人技能之外,還要磨練團隊建立的能力。
「專業只是入場券,但信任才是走得穩的根基。」台積電人力資源資深副總何麗梅週六擔任政大畢業典禮致詞人分享 40 多年職涯觀察。
你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是什麼?是財富還是地位?在百森學院(Babson College)教創業的黛安.穆卡伊(Diane Mulcahy)說,人們認為的成功和快樂,多來自他人的期望,小時候是父母、師長,長大後是主管、同事,到頭來才發現,按照別人的優先順序過生活,往往不是自己真心想做的事。
第 22 屆拿坡里 CAPUTO 盃世界披薩職人錦標賽落幕,台灣黃佳琪以屏東東港烏魚子入菜,讓台灣特產閃耀世界舞台。
要不要把興趣當工作?與其糾結這個問題、賭一把地殘酷二選一,不如先把興趣拋進現實中打磨,等到磨得足夠成熟,它自然而然,會變成工作。
李爾波(Leopold)1991 年自大學畢業後,成為少數被微軟(Microsoft)錄取的新鮮人。儘管自認在分析、組織和專業能力上都很優異,但是李爾波在微軟就是施展不開手腳。有次在產品策略會議中,他提出想法甚至被時任執行長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斥為「當周聽過最愚蠢的概念」。從此,李爾波的狀況每下愈況,鎮日鬱鬱寡歡,當初滿懷抱負地進入這家明星企業,兩年後終究黯然辭職。
你花最多時間投入的工作,真的符合你的天賦與期待嗎?從熱情、能力、價值到市場需求,帶你重新對焦職涯定位,避開盲目努力的陷阱。
斜槓是什麼?想經營斜槓人生、下班後利用專業獲取第二份收入,但能否有效率地運用所剩無幾的時間,往往是決定你是「業餘興趣接案」還是「第二職涯」的關鍵。
餐飲業初任薪資雖見成長,但人力短缺與高離職率問題仍在。對新鮮人而言,進入餐飲職場將面對高強度勞動、情緒應對、升遷壓力及加班常態等挑戰。
在轉職潮當中,通常能進到面試,代表學經歷已經通過初步的篩選,是相關的科系或有相關工作經驗。在面試的階段,除了觀察應徵者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人格特質。
30 歲前就拿到海外工作,曾韻如累積近十年的產品設計與跨文化團隊管理與協作經驗,也從中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職涯哲學。
許多年輕工作者加入一家公司,特別是對自己期許比較高的那些,如果沒有很快交出好表現,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這家公司?批判一點的,也會反過來質疑是不是這家公司不適合我?究竟,怎麼判斷這工作適不適合自己?有3個面向可以思考:
2025 年畢業季正式展開,這屆新鮮人被稱為「變動系青年」,歷經疫情、AI 發展與缺工潮的洗禮,正式迎來職場起跑線。
為什麼 80 歲的東京壽司師傅小野次郎,面對 60 年來如一日的工作,卻不會感到倦怠?
在「MVP 經理人同學會」上,喜歡唱片董事長、吐司利亞執行長、萬達寵物執行長,3 人皆擁有藝術背景,飽嘗踏入管理時的陣痛與轉折,因而分享心路。
每天上班都像演別人的人生?你不是不夠努力,只是走在別人替你選的路上。別再讓「還可以」的工作,默默耗掉你最有熱情的年紀!
根據 yes123 求職網最新調查,「職場媽媽」每日平均總工作時間為 10.9 小時,包含職場與家庭工作,整體自評「生活疲勞指數」為 80.3 分。
金融時報曾盛讚查爾斯.韓第在管理學界的地位,僅次於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他提出的第二曲線、組合式工作,與現在的斜槓、遠距工作風潮不謀而合。
一提起工作,總是有吐不完的苦水?《開啟你的正向天賦》指出,在職場中找不到意義、缺乏投入感的人,對職場以外的生活,感到滿意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1/3。
疫情造成的職涯中斷對需照顧小孩的學者影響特別大,但研究發現,若在申請終身職時說明原因反而有助獲得理解與正面評價,並未引發性別偏見。
前AT&T高層安.周將退休視為「重啟職涯連線」,轉向有使命感的工作,並提出5建議:規畫、找目標、做功課、適應轉變、重視財務。
名利雙收,是人生一大樂事。如果可以選擇,人生不該有「錯過」的遺憾,更要有「爭取」的勇氣。
美國網站《Ai4Beginners》整理出「現今最能為你換來高薪的 12 項 AI 技能」,涵蓋基礎的資料處理,到技術門檻極高的 AI 研究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