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各行業升遷率普遍下降,特別是在科技業,升遷率下降 25%;2024 年僅 8% 員工預計會被升遷,低於 2023 年 10.3%。原因是?
開啟薪資談判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旦開口就要有心理準備:對方可能會提供稍微少一點的薪資,也可能會直接拒絕。但如果不問,就沒機會得到更好的薪水。
如果你沒有試過、也不習慣開口為自己爭取好位置,甚至連加薪都不好意思說,別總以為主管眼睛是雪亮的,應該看得出你的潛力,職涯的發展有時是需要自己推一把的。
在談到培養關係前,當務之急是理解並接納以下這點:有效的上下級關係本質上是兩個不完美的人互相依賴。
想跟黃仁勳一起工作嗎?外媒揭祕輝達的一名軟體工程師當初如何通過面試,並詳細說明了他的薪酬。
顧問業一直被視為金飯碗,背後的努力和經歷卻不為人知。一位麥肯錫(McKinsey)前員工表示,他的年薪超過 650 萬,卻因為這 3 點不得不離開:
求職收到錄取通知,還沒決定報到怎麼回信?同時面試數家職缺,被幾間先錄取,但想看有沒有機會去更好的公司?專家教你如何不失禮地回覆錄取通知。
離職原因、離職理由該怎麼說?提離職卻走不了?如何順利離職,不跟公司撕破臉?不滿老闆該怎麼答?提離職前做好3個事前準備、答好離職原因,才能保護好自己:
中年轉調新單位,「臨機應變,順其自然地面對自己的工作、生活」將成為年長者接下來的時代在職場上笑到最後一刻的最大重點。
前寶僑大中華區護膚品牌經理郭艾珊指出:掌握「人事時地務」,躺平也能從容應付工作,花最少的力氣用頭腦造時勢,以最輕鬆的方式達到最好的表現。
你以愉快的心情工作嗎?或許各位會覺得奇怪,但我工作時總是非常愉快。一般來說,工作者分為兩種人。
從年薪 48 萬到 2000 萬!矽谷軟體工程師的 3 個加薪祕訣:把握跳槽機會、定期薪資談判、主動爭取新工作。最重要的,是不要透露自己上份工作薪資:
南韓前 500 大企業的人資主管,41% 考慮未來廢除自傳!為什麼?企業不喜歡求職者用 AI 寫履歷,卻愈來愈喜歡用 AI 評估求職者?
才能地圖是在 A4 紙上,針對單一才能,寫上四個相關的經驗。在面試時如果被問到「你擅長什麼?」時,就能馬上以地圖為本,說出具體的經驗和才能。
平常工作已經夠忙了,被選任組織內部的訓練講師,感覺吃力又不討好!但擔任內部講師其實為職涯發展打開了嶄新的可能性,理由如下:
一個主管能不能勝任管理職,不是只有看個人的領導能力,還得看組織是否提供必要的升遷支援。不過,如果組織內的職涯軌跡沒有那麼明確,員工可以怎麼做?
面臨通膨壓力,員工真的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嗎?可能很愈來愈難了!yes123 求職網指出,高達 63.1% 青年員工正處於家庭與事業「失衡」的狀態。
什麼樣的人才能獲得企業青睞?身為求職者或新鮮人可以用這 3 個評估標準,檢視自己是不是老闆看重的人才!
我發現大多數人的職涯撞牆期,發生的時間與周期是有脈絡可循的,以下是我統整出幾個最容易發生的時間點,可供大家參考:
面試該不該誠實以對?資深招募經理建議,求職者在回答以下 3 個常見的面試問題時,應該適時隱藏內心真正的想法,以增加聘雇機會。
Resume Now 一項關於職涯遺憾的研究揭露,工作者在職涯中最後悔的11件事,將近 6 成的受試者對在一份工作中待太久感到遺憾。
根據104 獵才「2023 經理人動向大調查」的資料顯示,近7成主管有意轉換工作舞台,而在農曆年轉職潮已具體投入行動的有20%。
七年級的人生應該邁入穩定,包括舒適消費、擁有房子和開始為退休存錢,但時運不濟,出社會時遇到金融風暴,薪資凍漲,疫情後又遇到通貨膨脹,基本生活成本昂貴。
專業工作者或創業家每天都在面臨不同挑戰,如何確保工作穩定性、提升競爭力,進而跳脫舒適圈?我想「守破離」是個可以參考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