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邀請函的設計、每個新品的出場到結尾歌手的深情表演──蘋果發表會似乎都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舞臺劇」,吸引著台下觀眾跟著它們的節奏,聽它們講故事。
每次向上司提加薪時,你有幾成把握能通過?除了檢查前一次定下的幾個關鍵績效目標,看看有沒有達成之外,你還需要問問自己以下 6 個問題,找出答案就能更有信心通過加薪要求囉。
薪酬問題一直都是求職者和招聘方洽談的焦點話題,同時也是求職面試中一個十分重要而又敏感的問題。「你期望的薪資大概是多少?」、「你對我提出的月薪還滿意嗎?」這系列涉及薪酬的問話,常常讓求職者有口難答。
面對不同氣質的人,我們往往會採取不同的交往方式。在談判中也是如此。談判是一個心理較量的過程,因此若想要在談判中取勝,瞭解談判對手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據說,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他從前鄉下的窮朋友來求見他,希望能謀得一官半職。見到朱元璋後,這位窮朋友發現朱元璋雖然做了皇帝,但是面貌上似乎與從前沒什麼兩樣,便一時間忘乎所以,同朱元璋敘起舊來。
談判桌上,我們彼此都以為自己知道對方最在意什麼,並以此為籌碼、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然而,錯估情勢容易讓我們付出太多、得到太少。談判破裂過程中應避免以下 6 件事,才不會讓你成為全盤皆輸的那個人。
在商業賽局裡,由於參與者更多、局面隨時在變動,因此,很難只出現「你死我亡、非贏即輸」的零和局勢,更多時候權衡的是輸多輸少、贏多贏少、這一部分贏那一部分輸等情況。
薪資談判是門學問也是個藝術,有時會像菜市場喊價般一來一往,有時會如騰空而降的厚禮,有時卻又像肉砧上待宰的羔羊;這種勞雇雙方互探對方底牌的時刻,會因不同情況產生出不同的談判模式。阿姐常在不同場合聽到關於薪資是否合理、如何談一份好薪資等問題,希望以下看法,能給你參考的方向。
「我的簡報通常不是從我想講什麼開始,而是從他(聽眾)想聽什麼開始。」專業商業簡報訓練師林稚蓉表示,簡報提案是以聽眾為核心的溝通方式,也是一種文案力的表現,只是這個文案除了投影片的呈現,還包含當下的解說、應對,目的都是為了「說服閱聽者採取行動」。
在「川金會」落幕後,許多專家學者開始評論:兩位領導人,誰才是贏家?這場世紀會晤,兩人當然各有盤算,但存有嚴重敵意、各自擁有毀滅性武器的兩個國家,竟然願意放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衝突與競爭,攜手共創雙贏的解決方案。
把時間拉回 2010 年,已故的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 Steve Jobs )當時正準備發表 iPad 新品,而 iPad 的其中一項關鍵特色就是能夠作為電子書閱讀器,與亞馬遜( Amazon )的 Kindle 相似。
在我們進行簡報培訓的時候,常常遇到學員跟我們說,他覺得他的簡報「看起來非常的花,每個東西都很重要,卻又看不出整體的重點。」類似像是這樣的問題不計其數。
到底該怎麼簡報,才能引起聽眾好奇,讓他們願意認真聽你報告、接受你的提案?現任 Intersection Capital 投資銀行的資本市場部門總監、被譽為美國頂尖募資人的歐倫.克拉夫 Oren Klaff 整理了一套名為「STRONG」的心法,成功讓 Google、Linkedln、波音、高通、迪士尼找上門合作。一起來看看他掌握了什麼祕訣:
商務談判上常出現這樣的例子:開價方丟出一個驚人的數字,對方當然不可能接受,所以開始慢慢還價,最終,因為開價很高,所以成交金額依然遠優於開價方的底限。
談判時,你覺得先開價比較有利,還是後開價比較有利呢?被問到這個問題時,高階主管、研究生和大學生全都一面倒地認為,讓別人先開價能為自己帶來競爭優勢,他們共同的理由是,若自己先開價就透露了資訊,讓對方取得資訊的先機,你是不是也是這樣想呢?
史丹佛大學研究顯示,主動要求加薪的人,在退休時和從沒開口的人相比,能累積多出8%的退休金。所以,想增加收益,主動開口絕對必要,而怎麼談,也有訣竅。
想要說服別人,若言談不夠有組織、有邏輯,即使點子很棒也沒用。想要精準溝通你的想法,首先你必須要有明確的論點、也就是一個你所要傳達的主要訊息,接著再以各種例子佐證你的論點,讓聽者相信你所說的話。好比你告訴同事:「我們必須練習對客戶的簡報」,但少了解釋,你的同事可能不會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老闆很忙,連在公司要碰到他都難了,更何況是向他簡報提案呢?即使有時間把內容「講得很清楚」,但老闆還是「聽得很模糊」,怎麼辦呢?
談判時該設定最低底線,還是最高目標?
在上談判課的時候,同學常常會問,報了一個價錢後,買方沒回應該怎麼辦?有人會沉不住氣打電話去問,「你覺得我們家的產品怎麼樣呢?」多問幾次後,買方覺得你煩,可能會直接回:「如果真的需要,我會再通知你。」
在處理簡報中比較枯燥的內容時,很多人會習慣加入一些插圖或色塊,希望讓簡報看起來更有趣些。然而往往插圖加的越多,簡報的版面卻越混亂、沒有重點。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明明上談判桌之前,已經演練了很多遍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但是為什麼到了對談當下,還是很容易與人爭得面紅耳赤,或是出現「算了」「不要拉倒」的負氣念頭?
還記得上次面試談薪水福利的情景嗎?你的內心肯定上演過無數個「小劇場」:要求的薪水可能會被視為打壞行情;這家公司名氣大,對職涯發展絕對有幫助,那薪水是不是就別這麼堅持……
當我們被客戶拒絕,馬上就會想跟主管求救。但主管的回答總是千篇一律,不是說要有「同理心」,就是說「一直被拒絕,最後就會成功了。」但為什麼?很多主管也說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