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人把硬幣放在你手中,並問:「丟擲這枚硬幣後,出現正反面的機率應相同。我擲了 99 次都是正面,請問下次出現反面的機率是多少?」大部分的人都會回答 50%,因為每次丟硬幣的過程都是獨立、互不干涉。依照遊戲規則計算,硬幣正反面出現的機率確實是 50%。不過,這枚硬幣連續出現 99 次正面,可能已經被動過手腳,導致反面出現的機率不再是 50%,而是低於 1%。
關於創意的生成,我們都聽過一些傳奇。有個知名故事是披頭四樂團成員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在 1963 年的某日清晨寫下〈yesterday〉旋律,成為史上最多人翻唱紀錄的歌曲,傳唱至今。
「那是我人生中最無聊的一段日子」。瑪諾什.佐摩羅迪(Manoush Zomorodi)是紐約公共廣播電台(WNYC,New York Public Radio)節目主持人兼總編輯。她的兒子一出生,就為腸絞痛所苦,所以她必須每天推著嬰兒車,走 15~25 公里,中途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發呆」。 別滑手機解悶!「好無聊...」的時刻,藏著讓人變聰明的祕訣 想變得卓越,你得先學會「發呆」?心理學家的實證
去年底,《與神同行》在台灣上映,票房近 5 億台幣,成為韓國電影在台灣票房的冠軍;時隔 8 個月,導演金容華帶著《與神同行:最終審判》(以下簡稱《與神同行2》)再度來台,這部片在韓國上映 7 天,觀影人次就突破700萬,刷新韓國影壇的新紀錄。讓人不禁納悶,為什麼一個場面浩大、製作成本好幾億台幣的電影,拍攝速度可以那麼快?又能賣得這麼好?
面對問題要提出預測,多數人最常卡關的地方,就是根本不知道從何拆解議題。首先,透過五階段流程,建立你對問題的架構思考能力;然後針對商業情境與人生規畫中最常遇到的 10 個情境,拆解出重要構成因素。兩者相加,讓你用最快的速度,找到各種問題的切入點!
要如何學會用專家的眼光解讀國際新聞?東吳大學政治系劉必榮教授提供看懂局勢與影響的三個觀察角度:
如果每個人都說你的東西太貴、賣不動,你要「從善如流」給折扣,還是捍衛價格到底?以水晶肥皂起家的南僑集團就遇到這個問題。 剛開始,所有的經銷商都不想賣南僑的產品,因為他們的肥皂一箱比別人貴 15 元(當時競爭對手一箱 20 公斤、賣不到 200 元,南僑一箱 18.5 公斤,要價 215 元)。經銷商甚至質疑:這種每天都要用的家用品,貴這麼多怎麼賣?
或許你會覺得自己足夠了解這個世界,那麼,試著回答以下兩個問題:在全世界低所得的國家中,女孩就讀小學的比例是 20%、40% 還是 60%? 1996 年,熊貓、黑犀牛和老虎被列為瀕臨絕種的動物,現在還有幾種是瀕危動物?
當老闆問你工作成果時,你會怎麼回覆?報告老闆,一切都很順利,或是大致沒有問題,還是遇到了什麼困難。如果這些話你的老闆通通都聽不進去,只會一昧的要求數字、數字,除了數字一切免談,你會做何感想。但是在日本軟銀,卻是無論日常的報告、連絡、商量,如果不根據數字說話,則沒人會理你。這也正是孫正義解決問題的成功之道。
當競爭對手從另一個領域竄出,嚴重影響你的企業營運,該怎麼迎戰?當合作夥伴對產品沒有信心,在異國市場中空轉兩年毫無成績,你又會怎麼做?
一個關於經濟學家的玩笑是,10 個經濟學家會有 11 種看法,因為其中一位自己就有兩種意見。這或許正好可以解釋學經濟學的好處。
關於「大數據」(Big Data)的討論蔚為風潮,彷彿所有企業都該立即採行,並且可以迅速從中受益。不過,大數據「一點都不大」,而是無數筆又雜又細的數據,要從無窮的砂粒中淘洗出金子,絕非易事。
任何事物如果數量眾多、差異甚大,就很難概括而言、一視同仁,這時就需要進一步分類,這篇是把負責事物分類的方法,再就這些次分類進行分析,並採取不同的對策,以做為快速對應的準則,我稱之為「橄欖球思考法」。
每筆投注,就等同做出一次「決策」,你必須思考、判斷局面、找出正確解答。我們沒辦法告訴你誰會獲勝,但從投資學、機率學、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掌握 4 大觀念,能幫助你做出較佳的決策。
亞馬遜(Amazon)創辦人傑夫 ‧ 貝佐斯(Jeff Bezos)在 2017 年寫給股東的信裡提到「高速決策」這件事。他倒不是在傳授自己快速做出好決定的祕訣,而是考量到一個現實:他希望公司永保創業「第一天」(Day 1)的精神,但是如果優質決策的代價是速度慢,他選擇快。因為慢,會讓公司很快掉到「第二天」(Day 2)的狀態,而「第二天」意味著靜止、無關緊要、難以承受的衰退,甚至死亡。
這是關於兩位天才心理學家的故事──200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以及他長年合作的夥伴阿莫斯‧特莫斯基(Amos Tversky)。
決策,可以說是主管或專案負責人的例行職責。不過,今年 4 月舉辦的 TED 2018 年度大會上,串流影音大廠 Netflix 執行長里德 ‧ 哈斯汀(Reed Hastings)在生平第一場 TED 演講中表示,公司裡的有些重大決策,他常常是最後一個才知道的人,而且「我有時候會一整季都沒有做任何決定!」
「你家裡,有馬桶嗎?」聽到這個問題,你或許會訝異,甚至覺得有點不受尊重。因為,現代社會裡,人人家裡都有馬桶,普及到當你要去旅遊時,如果得知目的地沒有馬桶,腦中可能會浮現蠻荒落後的景象。
電影《型男飛行日誌》有一幕,即將被辭退的員工對主角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咆哮,我現在每周可領 170 0美元,但失業後一周只能領 250 美元救濟金,女兒生病也無法看醫生,因為付不起醫藥費。
一個短期電信優惠方案,意外引爆了台灣電信史上空前的申辦熱潮,全民熱瘋 499,大批人潮湧入門市搶辦。從企業策略的觀點來思考,你認為中華電信為何大動作地推出低價促銷活動?
彼得.杜拉克曾說,「管理是把事情做對、做好。」不過,怎麼樣才叫做得好?做到什麼程度,才稱得上懂管理?三住集團董事會議長三枝匡在新書《企業改造》中有進一步解釋。
無論你身處產業為何,經理人每天都會面對許多決定。小如日常工作優先順序,大如企業併購、生涯規畫。這些選擇長期累積的結果,成就了最終職涯高度。儘管大多數人都了解決策的重要性,可是,你我關心的可能都相同:結果是對還是錯。
打造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成為管理顧問代名詞的重要推手,是「現代管理顧問之父」的馬文‧鮑爾(Marvin Bower)。出身法律背景的他,在加入麥肯錫後,將該公司重新定義為一家「就管理議題提供諮詢建議」(consulting on management)的專業機構,並設下了嚴格的人員招募標準:傑出品格、出眾智慧、優秀的問題解決能力,期許麥肯錫人都能具備與《財星》(Fortune)500大企業執行長溝通的能力。
「今年經濟景氣不好,公司全面減薪 10%,明年景氣恢復,再全面調薪10%。你覺得這個做法公平嗎?」 這是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詹文男,每次教統計前都會拋出的測驗題。如果你覺得扣 10%、再加回 10%,應該是打平、漲回原本的薪水,那就是被數字給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