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身處產業為何,經理人每天都會面對許多決定。小如日常工作優先順序,大如企業併購、生涯規畫。這些選擇長期累積的結果,成就了最終職涯高度。儘管大多數人都了解決策的重要性,可是,你我關心的可能都相同:結果是對還是錯。
打造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成為管理顧問代名詞的重要推手,是「現代管理顧問之父」的馬文‧鮑爾(Marvin Bower)。出身法律背景的他,在加入麥肯錫後,將該公司重新定義為一家「就管理議題提供諮詢建議」(consulting on management)的專業機構,並設下了嚴格的人員招募標準:傑出品格、出眾智慧、優秀的問題解決能力,期許麥肯錫人都能具備與《財星》(Fortune)500大企業執行長溝通的能力。
「今年經濟景氣不好,公司全面減薪 10%,明年景氣恢復,再全面調薪10%。你覺得這個做法公平嗎?」 這是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詹文男,每次教統計前都會拋出的測驗題。如果你覺得扣 10%、再加回 10%,應該是打平、漲回原本的薪水,那就是被數字給騙了。
人們犯下的許多錯,往往是因漠視一些重要且基本的思考原則,思考不夠周全的結果。你常覺得自己思考得不夠周全、後悔自己做的決定嗎?
隨著科技的演進,現在企業就算不科技化,也必須煩惱科技公司會不會來攪亂產業生態。而大學校園裡,也有愈來愈多學生意識到科技的影響力,開始擔心未來,無論是本科系或非工程出身的學生,都紛紛轉向學習程式語言。
許多企業認為,商業模式創新就是看看目前市場上誰做的最好,就去模仿他們的做法,結果往往「畫虎不成,變病貓」。背後關鍵,在於他們忽略了「組織作為」。
有了「思考模型」,才能去善用工具。有了「思考模型」,也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時,更快想通難題的前面幾個關卡,因為,你會開始知道怎麼去想更有效。
一介平凡無奇的學生,到底如何擠進世界頂尖的哈佛大學研究員行列?川﨑康彥表示,祕訣其實就是找到「活化大腦」的訓練方法,讓大腦時常保持在「興奮」和「緊張」的狀態中,一天天讓自己更聰明。
如果你上過基礎的經濟學課程,課本一開始就會告訴你大部分的理論都奠基於「人是理性的」發展而來。它假設人具有前後一致的偏好,會權衡得失,求取最大利益。
流通零售業信奉現場主義,唯有親眼看見第一線的需求,才能聽見市場隱微的聲音,得到有價值的訊息。
「專家研究,常聽莫札特等古典音樂,能讓你思考反應變快、變得更聰明。」「自從加州大麻合法化後,35年來,吸食大麻的人口每年成長兩倍。」不論是在社群網路、新聞報導,幾乎每天都有各式各樣「新知」「新聞」吸引你的目光,只是資訊爆炸的同時,虛假的訊息也屢見不鮮。
在這穿戴式裝置市場一片低迷的情境下,台灣電腦大廠宏碁(Acer)透過一款「智慧佛珠」吸引了眾多關注,或許將打開穿戴裝置的新出路?
我們常聽見做事要跳脫框架思考,但管理顧問理查‧科(Richard Koch)提醒,在職場上,認知自己的喜好,開心地工作,才真正對職涯有助益。
「你相信『練習』還是『天賦』?」這是《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在書中給讀者的第一個提問。
村上春樹、Google 的創始人之一的賴利.佩吉(Larry Page)、亞馬遜公司創始人兼 CEO 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都是因突然浮現的靈感,才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運用創意思考法有意識地活用無意識,你也能像他們一樣,隨時都有源源不絕從天而降的創意。
如果把人生比作開賽車,感性就像是油門,它給予我們前進的力量;而理性就像煞車,遇上彎道適度帶點煞車,能讓過彎更優雅帥氣!
「管理是個『動態複雜』的議題,因為與人相關,如果沒有配套措施,問題就會反覆出現。」逢甲大學專案管理與系統思考研究中心主任楊朝仲解釋。
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術》曾寫道,「為了達成某個目的,假設和驗證是很重要的。」然而,我們可以觀察到,在日常工作中,其實很少人真的養成這種習慣。
經常看到能幹且講求效率的主管,對於員工的請示大都不假思索立即解答,而且多半未解釋「為什麼」。這樣的習慣性動作,更助長不擅思考的員工拿著「答案」,不明究理的一味埋頭去幹…
想成為一流的工作人士,除了出眾的能力外,還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可惜的是,許多人總在最後一關滑鐵盧,好不容易有機會在高層面前表現自己,卻因為緊張而不停吃螺絲,白白浪費一次機會。 管理你的恐懼!一流人士都在用的方法,任何時候展現最好的自己
行為經濟學之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榮獲 201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回顧過去成績,他曾在榮獲 2016 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大賣空》裡客串一角,在賭場中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被稱為行為經濟學之父。幾年前,他從普林斯頓大學的教學崗位退休,在紐約和人聯合成立了一家顧問公司。
「大將」的養成,通常需要從基層開始,長時間的淬湅,才能培養紮實的能力與豐富的經驗;待其成大器之後,始能獨當一面、擔負更重大的責任。
曾任麥肯錫專案經理的服部周作,在進入麥肯錫工作前,十分納悶,「為什麼有這麼多功成名就的人出身於麥肯錫這樣的顧問公司?」是麥肯錫特別能吸引優秀的領導者前來,還是麥肯錫擅於打造出頂尖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