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雲端服務霸主AWS,其實來自亞馬遜的內部提案,這個小金雞到底如何從內部支援單位變成AI時代不可或缺的角色?
以社群輿情分析平台為營收主力的意藍資訊,創立18年,為全台最大社群資料分析庫,2025年上櫃被稱「最純AI軟體股」,究竟如何加值服務、把握商機?
2025年被稱為「AI代理元年」,過去我們使用AI是「問答行為」,但代理除了理解問題,還能規畫、執行任務,當AI賦能的工作愈多,工作者該如何應變?
生成式 AI,出乎意料地成為那個讓中小企業繞過傳統 IT 建設鴻溝,直接讓全體員工「浸泡」在數位思維裡的「芝麻開門」。
多數企業導入AI已有一段時間,但實際成效卻常不如預期。要真正發揮AI的效益,企業必須設定明確的衡量指標,解決痛點,並聚焦在能快速產生成果的行動上。
2023年AI熱潮高峰時,美國不少新創公司與科技企業開出高薪挖角具備高階提示設計能力的「提示工程師」,現在還需要提示工程師嗎?
根據麥肯錫的報告,逾 9 成員工熟悉 AI 工具,但僅 13% 的職員已用 AI 完成 3 成以上的日常業務。為什麼多數人運用 AI 仍卡關?
ChatGPT新一代o3模型不再急於秒答,而是先停頓思考,再調用工具、整合資訊,最後給出驚人精準的回應。這種「慢思考」革命正從根本上重塑AI。
生成式AI產出的內容可能有誤,所以企業多半安排人力審查,但如果沒有建立明確的監督機制,讓員工憑感覺評估AI產出的正確性,這個機制很有可能無法發揮預期。
AI的進步看似快速,實則歷經數十年努力與反覆失敗。從專家系統到神經網絡、ImageNet、Transformer等重大突破,背後都有直覺與冒險的投入。
馬斯克大膽預測,機器人有望在五年內超越最優秀的人類外科醫生,並說他旗下的腦機介面公司Neuralink,也因人類植刀不夠精準,而出動機器人代勞。
全球企業的裁員浪潮背後,是因應AI發展的資源重分配,國內如何應對產業變革,確保經濟與就業穩定,已經成為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UNIQLO 提出營收要衝到十兆日圓的目標。單價約 4,000 日圓的商品,要堆疊出十兆營收,真的有機會嗎?
根據《2025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雖然過去 3~4 年間投入了大量資源於AI教育與推廣,真正應用AI的企業比例卻始終維持約3成,7企業仍未能應用。
日本交通株式會社旗下的叫車App市占率高達70%,這家接近百年的計程車龍頭企業,如何逐步轉型?
麥肯錫在最近進行的線上調查中,揭露了全球企業如何成功運用AI,也提供能夠幫助台灣及其他地區企業領先的洞察見解。
OpenAI推出的最新版本模型GPT-4o震撼了全球,企業該思考我們是否準備好,讓創意、設計、行銷等部門,搭上這波浪潮?
根據高盛的預測,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將在 2035 年前達到 380 億美元,然而機器人對於大眾早已不陌生,為何會在近幾年被視為下一個技術風口?
機器人加入點餐、送餐流程,真的讓麥當勞更好了嗎?
「這是AI發展中我見過最令人興奮的時刻。」史丹佛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與電機工程系客座教授吳恩達揭示了 AI 將對產業以及職場環境帶來的幾個重大變革。
AI TAIWAN 未來商務展致力於促成產業升級,聚焦 AI 產業應用與數位轉型,本屆展會更進一步深入製造、零售服務、金融、廣告行銷、醫療等核心產業。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於 GTC 大會,揭示人工智慧的下一階段將如何發展。
臺灣電子資訊製造業已有28%企業實踐AI,另有46%處於規劃階段。雖然大型企業的AI布建進度領先於中小型企業,但中小型企業已加速追趕中。
德國豪華汽車品牌奧迪宣布,將於 2029 年前裁減最多 7500 個職位,主要涉及行政與研發部門,這項決策是與工會達成的削減成本計畫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