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法說會宣布令人振奮的訊息:2021 年資本支出將提升至 250~280 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帶動台積電股價一度創下 625 元。
營運計畫(business plan)撰寫內容的範圍及深度,並沒有固定的範本,有時搞得太複雜,但目標不過就是將新事業的營運從頭到尾思考後整理一番。
公司負責人舞弊掏空的醜聞,國內外層出不窮。然而,公司內部每一筆開銷,都需經過層層把關,絕不可能由一人獨自完成,問題出在哪裡?
以「做了會上天,不做會死人」的思考原則,可以將組織濃縮至最精實的狀態,用最精簡的人力、金錢和事務,為公司創造最大獲利。
面對充滿變數的後疫情時代,市場環境難以掌握,因此,編列年度預算變成一項難題。城邦媒體總經理兼財務長帶你釐清,今年編列預算時有什麼應注意的事項。
兩岸三地和美國的利率大降後,跨國集團的財會人員可盤點各國目前的實際借款及存款利率水平,倘若成功減少利息費用或增加利息收入,可立即增加集團獲利。
提供品質高檔的海鮮、肉類,不再是「吃粗飽」的吃到飽餐廳,老闆到底賺什麼?
如何訂出最佳價格,讓消費者覺得合理,公司又能從中盈利?《產品經理的第一本書》指出,你可以使用一些工具,但大多需要一定程度的財務知識,才能和財會人員溝通
企業在疫情衝擊下,如果已經預期營收下滑,還能照著原有的預算走嗎?該怎麼調整才能讓企業在軌道上經營?
不管你是當老闆,還是上班族,都該學的一堂課:如何把專案收入,變成恆常收入。
成本是不是一定越少越好?成本管理有兩大天條:該少的成本不能要、該要的成本不能少。
在德賽的新書《為什麼現金比獲利更重要?》,以充滿趣味的方式,講解一位專業經理人必須要懂的財務數字。
但隨著疫情逐漸趨緩,企業必須決定未來是否保留在家上班的彈性,或是要求員工回到辦公室上班。
疫情造成的各行業財務影響和傷害正逐步擴大,針對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這歸類於會計三表來想看看,一個疫情所造成的短期或長期影響。
公司若有內外帳,首要目的就是逃漏企業或個人的稅負。逃漏稅觸法可處 5年以下有期徒刑,奉勸老闆們下定決心兩帳合一;會計人員若無法說服上層,不如走為上策。
一年將盡,許多員工最期待的莫過於年終獎金的發放。你了解公司的年終獎金制度是怎麼設計的嗎?當公司有賺錢,年終提撥的多或少,是誰決定的?
當「一次性買斷」的消費方式,在全球早已開始被「訂閱制」逐漸取代,相關業者要跟進嗎?會員策略怎麼訂才能帶動銷售?
隨著全球追稅的聲浪起,台灣施行《境外資金匯回專法》鼓勵「自首減稅」。奉勸企業經營者早點盤點集團組織,讓獲利回歸真正有營運的公司。
在 34 歲創業前,我是個不記數字的人,看到數字就略過。創業後,我立即遭遇數字的震撼教育,前六個月完全沒有去看公司的財務報表,直到財務主管告訴我⋯⋯
設有多個事業群的大集團,多會以集團的層面聘雇財務長、法務長、人資長、資訊長統整事務,形成管理或服務平台。平台開銷如何分攤,需要內部形成共識。
看財報可以說是評價、了解一間公司最客觀的方式之一,畢竟企業掌握多少資產、去年度賺了多少錢,都會清清楚楚記錄在各種報表中。不過,就如同食品需經過政府認證,避免消費者吃下肚後會危害健康,財報也類似的審核機制。
稻盛和夫帶領京瓷 Kyocera、KDDI 走向世界五百強企業,他的名言之一就是「會計是經營的中樞核心,不懂會計就不會經營」。
不少經理人因為不懂財務數字而吃大虧,認為只要報表上有賺錢就好。但張忠謀表示,一個卓越的公司不只要有利潤,還必須做到以下三項指標。
公司創立初期,最珍貴的資源就屬創辦人和營運團隊的時間。這時候團隊人員較少,且專精的領域有限,不可能什麼都會,分辨哪些工作是團隊需要自行掌握,哪些業務可外包,把精力放在最有助公司成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