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次性買斷」的消費方式,在全球早已開始被「訂閱制」逐漸取代,相關業者要跟進嗎?會員策略怎麼訂才能帶動銷售?
隨著全球追稅的聲浪起,台灣施行《境外資金匯回專法》鼓勵「自首減稅」。奉勸企業經營者早點盤點集團組織,讓獲利回歸真正有營運的公司。
在 34 歲創業前,我是個不記數字的人,看到數字就略過。創業後,我立即遭遇數字的震撼教育,前六個月完全沒有去看公司的財務報表,直到財務主管告訴我⋯⋯
設有多個事業群的大集團,多會以集團的層面聘雇財務長、法務長、人資長、資訊長統整事務,形成管理或服務平台。平台開銷如何分攤,需要內部形成共識。
看財報可以說是評價、了解一間公司最客觀的方式之一,畢竟企業掌握多少資產、去年度賺了多少錢,都會清清楚楚記錄在各種報表中。不過,就如同食品需經過政府認證,避免消費者吃下肚後會危害健康,財報也類似的審核機制。
稻盛和夫帶領京瓷 Kyocera、KDDI 走向世界五百強企業,他的名言之一就是「會計是經營的中樞核心,不懂會計就不會經營」。
不少經理人因為不懂財務數字而吃大虧,認為只要報表上有賺錢就好。但張忠謀表示,一個卓越的公司不只要有利潤,還必須做到以下三項指標。
公司創立初期,最珍貴的資源就屬創辦人和營運團隊的時間。這時候團隊人員較少,且專精的領域有限,不可能什麼都會,分辨哪些工作是團隊需要自行掌握,哪些業務可外包,把精力放在最有助公司成長的事。
財政部報稅軟體之前只支援 Windows,對於日益增加的 Mac 和 Linux 使用者來說其實相當不便,去年推出全新的線上版報稅系統,讓 Mac、Linux 免安裝軟體就能線上報稅,而且不用再額外下載軟體。
損益表遵循由上而下的順序,階段性呈現出「5 種利益」。除了稅前淨利,其他 4 項利益能夠得知公司在「哪個領域、賺了多少錢」。
資訊過於簡化的報表,閱讀的人讀進腦子的數字,一定也是零散的;滿版數字的報表,只會讓「簡單事情複雜化」,肯定也不利閱讀。趁著年初,回顧自己是否做了一大堆沒人看、不仔細看的管理報表?
想像中,每家公司發給每位員工多少薪水,企業應該一清二楚。然而,因為報酬實際上分拆多個項目,發放的制度和單位也不同,所以員工的全年總所得並非白紙黑字清清楚楚。
內部控制制度針對採購及付款,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議比價」作業,用的概念就是「貨比三家不吃虧」。問題是,貨比多家真的就比較划算嗎?
靠近年底,經理人又該訂目標、編預算了。一個有意義的預算損益表,關鍵在於各項損益數字都要有如何得出的計算公式,而非大筆一揮浪漫填數字。
我們的公司財務資料一向是公開的,當然不是對外部公開,而是對經營團隊公開。我們是上 ERP 的公司,公司損益可結算到次集團,各 BU(Business Unit)、各部門,到產品線,到單一產品,只要是權責主管都可以看到各自負責的損益報表,而每一個人的績效獎金也是按損益計算,每一個部門都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可以領多少獎金。
一般來說,公司各部門,各據各的山頭,兄弟登山各自努力。有的主管認為經營數據是機密、無可奉告;有的認為公開無妨。領導人該如何拿捏尺度,設計出合理的業績基準,還要讓部門主管願意分享經營祕訣?
企業想獲利時,「節流」是常見手段。不過,多數企業省成本時,並沒有真正理解何謂「成本」,就不知道如何管理。運用作業價值管理(AVM),結合經營的「原因」與「結果」資訊,可以釐清錢是否花得有價值。
2018 年飯店產業的重磅消息之一,就是老牌飯店六福皇宮,預計要在年底熄燈。在台北市南京東路上的六福皇宮,從 1999 年開始營運,持續獲得很多大獎,但對於六福集團的獲利一直未能產生正面的貢獻。
想要知道一間企業的體質好不好,先看他們的財報準沒錯。營收、淨利或者每股盈餘(EPS),是大多數人非常重視的指標,正常情況下,它們的確能反映企業的經營能力,但你還必須小心這幾件事,才能確保那些指標足以參考。 營收成長、獲利飆升就是好公司?會計師教你 4 招破解企業「假財報」 會計師教你讀財報!除了營收和獲利,你一定要留意的4個關鍵 會計師教你讀財報:4 個現象,營收高、獲利升可能都是假象! 營收可能被灌水!會計師教你讀懂財報的 4 個關鍵
小雯兩年前花了 30 萬購買設備(可用 10 年),並以月租 3 萬元租下一間店面,開始販售早餐。她聘請兩名計時工讀生(時薪 120 元),每天從上午 6 點營業到 11 點,平均日營業額為 1 萬元,食材成本約占營業額的 4 成。最近她發現,周遭店家紛紛將營業時間延長到下午 2 點,搶攻早午餐的生意。請問小雯該不該跟風,延長營業時間呢?
預測時,最多人的困擾就是找不到議題切點,但如果你在大腦內,已經內建好一些分析問題的基本架構,並對於一些財經數字有基本認知,這時,就能更快知道該怎麼分析問題。 想的比你快的同事都知道:兩種思考框架,讓你成為解決商場問題的專家 讓大腦更聰明的思考術!用兩種邏輯工作,商場難題都迎刃而解 什麼是 QCD?什麼是速動比率、存貨周轉率?有「商業腦」的人才都懂的事
不知道多少主管在實際動手編列預算之前,受過財務相關訓練?不管有沒有,這項工作非常重要,就像你要出國旅行之前,一定會把可能用到的衣物放進行李箱裡,也會去兌換適當額度的外幣,或是調查哪些費用以信用卡支付比較划算。
報公帳,是組織裡的例行事務。這次要探討的是相對於「實報實銷」,「限額」是一個有效控管員工鋪張浪費的工具嗎?
企業想要賺錢,除了增加營收,節流也是一大面向。但是管控太寬鬆收不到成效,太嚴格、太計較又會造成員工工作上的麻煩,消弭工作熱情,怎麼做才是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