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G 和招聘網站 The Network 合作展開全球調查,蒐集超過 9 萬名求職者意見,列出 7 個雇主該調整的思維,才能贏得這場國際人才戰。
Google、Twitter 近期都用 email 開除員工,公司用 email 通知員工「你做到今天」合法嗎?資遣費、離職預告期該怎麼算?
大批科技新貴因為裁員潮重新進入求職市場,不過根據《財星》報導,很多技術人員發現,他們依然在就業市場受到許多雇主的青睞。
許多主管或雇主在招募時,會對出現「職涯空窗期」的求職者投以懷疑的眼光。但根據調查,有將近一半的英國Z世代有半年以上的空窗期經驗,職場偏見可能被翻轉嗎?
缺工潮持續延燒,這也讓聘用「迴力鏢員工」成為公司補充人才缺口的重要途徑。美國人力資源協會建議:了解當初離職原因、以及如何談出合理的薪資是關鍵。
「486先生」陳延昶,過去也曾是受薪階級,知道台灣某些公司不會給加班費,年終是用底薪去算,所以 2003 年出來創業後,他就決定要打破這些東西。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人資長林瓊瀛坦言,大家都說找不到人,但如果連老闆都找不到自己的亮點,理所當然,企業在人才招募上就會比較辛苦。
該如何確定自己是否為員工心中的好雇主呢?員工意見調查就是很好的工具!LinkedIn出版的《人才吸鐵石》將員工調查分成 3 個層次。
南亞科技人資處長謝章志認為與其高薪搶才,不如內部自行培訓。他們推出菁英人才培育計畫,受試者必須與團隊分享學到的觀念,確保學以致用。
台達人資有一個粉絲專頁專門發布公司的學習及訓練發展、員工福利、海內外招募等消息;讓潛在人才還沒進來就會知道,台達員工工作與生活的樣貌。
學測將公布成績,104 人力銀行分析近 5 年大學畢業生第一份正職工作月薪,依照教育部畢業科系分類方法,盤點工程、商管、社會人文三大學群起薪。
知名市調公司 Gartner 針對 2023 年,列出了 9 項觀察,提醒企業主和人資單位應留意的未來工作趨勢。
根據104資料,夢幻企業特質第一名是「願和員工共享獲利」,其次是「生活與工作平衡」。這反映出,工作不再是成就感的唯一來源,現代人重視培養個人興趣,對企業的期待也因此改變。
6成受訪上班族認為目前任職的公司「不是幸福企業」,主因在於薪水偏低。然而不少企業替員工加薪了,員工依然跳槽,該如何調薪調到讓員工滿意,願意持續努力呢?
專家指出,科技業人才還是很炙手可熱!根據統計,去年 1 月到 10 月,就業市場招募科技人才的職缺增長了 25%,只是不一定落在典型科技業。
Revelio Labs 的經濟學家檢視 LinkedIn 資料庫去年至今 17000 筆被裁員資料,歸納出 4 種未來最容易被裁員的高危險族群!
《哈佛商業評論》發現,美國企業一年投入培訓的預算高達 2000 億美元,卻只有 10% 產生了效果,可見公司的重視,和最後獲取的回報之間,出現了落差。
飯店真的超缺人,連總經理支援鋪床大半年!為何飯店業會出現嚴峻的缺工潮?想留住人才,飯店業者可以怎麼做?
因應數位轉型、永續浪潮和科技變化,企業如何在未來取得競爭優勢?楊少夫認為,組織層面至少要有 3 大準備,個人層面則應該做到 4 種技能升級。
104 獵才顧問最新發布《2023 年經理人動向大調查》指出,76% 經理人考慮「跨界」發展,更有 5 成經理人有意前往海外,其中以東南亞最熱門。
職業專家 Vicki Salemi 表示,科技業對技術人員的需求仍高,技術差距依舊巨大。他列出未來 7 種最吃香的技術專長,與對應的時薪市場行情。
Google、微軟、亞馬遜、Meta 都大裁員,蘋果憑什麼例外?原來,蘋果沒有失心瘋招募!比起其他科技巨頭,Apple 採用「精實雇用政策」:
微軟傳出將裁員 1.1 萬人!科技巨頭的裁員在 2023 年也未能停下來,微軟的裁員動作,預示著科技業怎樣的未來?
農曆年前後迎來14年內最大轉職潮!據 yes123 求職網調查,高達 94.2% 上班族在農曆年後「想換工作」,他們想跳槽去哪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