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型人才不只能填補企業的人力缺口,對工作者來說,也提供了工作選擇與職涯想像的更多可能性。企業應該要從哪裡找到流動型人才?BCG 指出有 5 種管道:
如同過去的經驗,一項新技術的出現,勢必會影響到既有的勞動需求。但從歷史經驗也可得知,當自動化取代某些工作時,往往也會創造新工作。
「提示工程師」這個職位伴隨著生成式AI 興起而誕生,不需要非常扎實的技術學位和經驗、年薪卻可以超過 33 萬美元,成為現在科技業中最夯的職位之一。
台灣產業界目前需求最迫切的數位人才有哪些?KPMG 數位創新服務營運長賴偉晏指出,有 4 種技能,重要性不輸 AI、大數據:
為了解決缺工,企業除了提升薪資福利,「支付求職者面試費用、測驗費用」的趨勢也開始萌芽,甚至成為招募流程重要的一環,為什麼?
在智慧財產權領域,大家熟知的有著作權、商標跟專利,但營業祕密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營業祕密需要怎樣的要件才能認定?這可不是企業自己說了算。
90歲阿媽當餐廳服務生的新聞,隱含了一個未來趨勢:勞動人力不足。未來60、70歲的老人勢必也將投入工作,才能彌補人力缺口。而所有企業也都要雇用已退休的人員,才能正常運作。
裁員潮還沒退去的此時,其實 9 成小企業正在「囤積勞動力」,為什麼有些企業主不惜削減自己的工資也要積極留才?
中階主管正被「消滅」中!為什麼?麥肯錫:當組織逐步削去這些中階主管,當下看來可能節省了不少費用,但隨後浮上來的,是更難解決的「心」難題。
軟體、媒體、金融業掀起大裁員潮!多數企業稱「經濟不景氣」讓它們被迫做出裁員決定,但實際上很可能只是相繼模仿;企業想要降低人事開支,卻可能付出更多代價?
前台積電研發副總林本堅日前接受《數位時代》專訪,針對當前半導體人才議題發表看法,3大人才能力如何養成?
台灣走向超高齡社會,在「缺才+缺工」的困境下,為何企業仍不把中高齡族群當作多數時候的人才考量?104 調查揭原因
卓越領導人上任,第一件事要做什麼?美國管理學大師詹姆.柯林斯認為,卓越領導者會先找到合適的人上車,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子上,才確認車子要開往哪個方向。
因應躺平主義、安靜離職風潮下的年輕世代,及工作模式與工具的進步,企業可以採取3種作法來使得公司文化更健康多元,人才晉用與運用也更有彈性:
美國《薪資透明法》上路,愈來愈多的地區正在制定或實施存在於美國職場已久的一個禁忌——談論薪水。當薪水不再是祕密,將如何影響未來的職場?
從事IT、資料科學、AI、銷售、服務、運輸與物流的人,有 4 成每周或每月都有新工作找上門。所以我們可以說,在徵才市場上,求職者確實占了上風?
企業對求職者了解愈多,愈能找到好員工,但在索取求職者前公司的薪資等資料時,必須得要對方點頭,以免誤觸《個資法》。
美國白領工作者受到裁員浪潮衝擊,不光只是檯面上的「裁員」,據《華爾街日報》指出,也有雇主透過其他方式讓員工自行離職,產生類似裁員的效果。
U.S. News 將 2023 年的 100 項「最佳工作」進行排名,其中軟體開發人員名列第一,還有哪些夢幻工作也擠入前十名?
矽谷科技巨頭近幾個月裁員不斷,專家直指矽谷科技公司「假工作」、「坐領乾薪」文化盛行,反映的是這些科技公司內部管理不善。
疫情驅動全球職場大風吹,隨著遠距工作的普及,更掀起一陣罕見的「大離職潮」。這樣的職場現況,催生了一個新興職位——「員工體驗經理」。
Google、臉書、亞馬遜⋯⋯大企業提供難民的「微工作」是什麼?微工作就像微型金融一樣,是種專給無業和貧困族群的貸款方案,為這些計畫打包票的,是⋯⋯
台積電為因應業務成長與技術開發需求,預計將招募超過 6000 人,包括工程師及生產技術員,碩士畢業新進工程師平均整體薪酬上看新台幣 200 萬元。
疫情結束加上新年後預計進入員工轉職高峰,是各企業經理人接下來最頭痛的事,處理得宜則整年平順,處理不當恐怕陷入無限聘人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