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在讀《Inc.》的時候,剛好發現這篇文章。本來以為又是老調重彈,但讀到後幾個問題後發現,作者很具體的把該問哪些問題,能得到哪些答案,這些答案又隱含什麼意義講出來,所以趕快跟大家分享:
我們都曾有過搞砸一段的關係的經驗,對象可能是同事、家人或者朋友等等。在吵架、冷戰的當下,氣氛很尷尬,你也很難受。當我們過於擔心失去一段關係、雙方緊張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要討好對方。有時,心情越不好,我們越想討好。
每個人都有讓人無聊的時候,不過有些人老是讓人無聊,搞得人際不順,工作不順─可惜自己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會說話的人很多,但是可以做到口下留德,適可而止的真的是少之又少,尤其是佔上位的人,位高權重,話一出口無人敢反抗,於是越說越直白。或是聰明伶俐的人,反應快,同樣話一出口無人可招架,像吃了悶棍。
「你再這樣一直加班,我就跟你分手。」「我這樣做,還不是為你好。」你也說過這種會讓聽者感到難以呼吸,產生負面情緒的話嗎?
有一位看起來很精明、位居高層的參加者告訴我說:「我不知道我這樣說對不對,不過這就是我自己的一點看法......」但是你這樣說,讓我也不知道對不對了。
只是同樣都是數字,用法巧妙不同。
你將來會是個好主管嗎?我看了很多網友對自己主管的評論,大家普遍認為遇到好主管是撿到,遇到壞主管是正常的,好像多數的主管在大家眼中都是做的不好,不成氣候的,但我想我們自己仔細的想想,這些主管曾幾何時也跟我們一樣,
糟糕的主管這麼多,有三種最可怕,只要遇到這樣的主管,一定要有所警覺,因為在他們底下做事,就算你再優秀、再努力,人才也會被當成奴才用。
走進百貨公司,迎面而來的是一排手拿試用品的櫃姐,輕聲詢問「您要不要試用看看?」或許好奇心使然,你停下來試用。「要不要再試試其他商品?」你又答應了,這次你被帶往櫃位,「這真的很適合您」……
成功的提案,必須超越客戶必經的 4 大心理階段,提案者要針對顧客在各階段的「為什麼」,提出明確的答案,客戶才會買單。
Amy承認,剛開始她和許多人一樣,向身經百戰的專家們諮詢時,會感到緊張、膽怯與不確定,但經過多年來豐富的經驗累積,現在已頗有一番心得。
人們經常會因為「這點小事就算了」「別說了,不想破壞氣氛」,而選擇原諒一再重複的不當行為。然而,當「稍微失望」的狀態日積月累,就很容易在某個瞬間爆發,成為人際關係漸行漸遠的元兇。不想壓抑情緒過日子,可以練習以下3件事:
許多人把抱怨當成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他們以為,只要持續抱怨,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這類人終日哀聲嘆氣,但他們卻不知道,這樣的談話內容只會使他們更加受困於過往和困境之中。喜歡怨天尤人者,常有恐懼、不安
你覺得受歡迎的人,通常有什麼樣的特徵?一張美麗或俊俏的臉蛋?還是天生外向的性格?事實上,一個人是否受歡迎,最關鍵的因素是自己的「行為」。
大部分人進入職場後,只要不要太笨,通常很快就會發現一件事:好好把事情做好當然重要,可是若能透過正確的溝通讓老闆瞭解你的努力、或是避免偶爾的犯錯在老闆心底留下負面的印象,這其實跟工作能力一樣重要的!可是要透過溝通讓老闆放心,聰明的上班族到底該做些什麼呢?
溝通的目的在於,如何讓對方在知道訊息後,做出理解、回饋或採取行動,而其關鍵則有賴於明確的「主題和其相關解答」與同時傳達「期待的反應」,才能讓對方在聽完你的陳述或提案後,做出符合你預期中的行動。
對韓杰而言,今天是一個重大的日子,因為國外品牌廠的大主管吉賽兒.耶沙剛好經過台灣。而他也經由友人的牽線,成功約到對方共進晚餐,希望藉由這次機會打進客戶的供應鏈。
向上管理不是逢迎拍馬,也不是要變成老闆眼前的紅人。其實,向上管理是要學習如何在組織的框架限制下做事,也能獲得你想要的支援或資源,同時協助你的主管和組織達成他們的目標。重點在於運用影響力,同時要以正直態
自己不與人交惡,但就是無法與某些人溝通,更不可能共事。成功人士理解,限制自己跟某些人工作,只會讓自己深陷舒適圈,無法成長。他們懂得以下心法,能順利與討厭的同事合作,更能從他們身上獲得有益的建議:
「我真的受夠這個公司了!」「哪裡才不會有白痴同事?」你一定聽過朋友同事說出這些負面評論,而且通常對方不會輕易閉嘴,抱怨一而再、再而三地襲來,連你自己的情緒都會受到影響。
部屬遇到困難,特地來請示該怎麼做,但偏偏都是自己不懂的領域,這可就尷尬緊張了。沒有想法、不知作法、無法指示、甚至下錯判斷,都會讓自己的主管之路倍感艱辛。
「怎麼辦,到底要準備什麼話題,才能跟主管聊上幾句」其實,專家早已針對工作者常遇到、卻時常不知該如何處理的社交窘境,提供了解方。
在社交場合上,遇到大家討論的話題你不熟悉時,很可能會因為不知該從何加入對話而選擇沉默,但其實這是可以化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