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升遷是個人工作者在職涯上的進階,代表了公司的肯定,應該沒有人不喜歡。但在公司裡,升遷更牽涉到組織與部門間的角力。
近年台灣職場薪資停滯問題受到關注,1111人力銀行最新調查指出,高達 91.3% 上班族對目前薪資不滿意,創下 6 年來最高紀錄。
生成式AI近年成長速度大爆發,各類AI工具更顛覆了人們的工作習慣。而現在炙手可熱的職場技能,在2030年後,還會被需要嗎?
一場領導風格的世代轉換,正在職場悄悄發生。隨著 Z 世代逐漸步入管理階層,傳統以階層權威與制度穩定為核心的領導方式,正受到挑戰。
近年來,日本出現了一項名為「おてつたび(Otetsutabi)」的創新服務,讓參與者能以較低預算前往陌生地方,透過短期工作換取當地食宿,深入體驗地方。
2024 年有高達 78% 的企業在至少一個業務職能中導入了 AI 技術。生成式 AI 的應用尤為顯著,其使用率提升至 71%。
當多數日本企業仍在為微幅加薪或如何留才煩惱時,日本公司 Credit Saison 卻宣布,只要符合條件的員工,每人都將獲得近百萬日圓的獎金。
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於 28 日發布聲明稿,代董事辜仲諒發表聲明,指出他將於今年 6 月 13 日的股東會結束後,正式遞交辭去董事職務的辭任書。
滙豐近期針對華爾街研究部門進行重整,裁員影響主要集中在歐洲,包含數十名分析師,連杜拜的全球固定收益研究主管史蒂芬.梅傑也被裁撤。
根據人力銀行最新調查,雖有 66% 的畢業生規劃進入職場,但其中有 47.8% 的人考慮以「兼職」取代正職工作,反映新鮮人對傳統職涯路徑的重新思考。
AI 做得又快又準,還不會喊累,讓不少人開始焦慮:我會不會也被取代?但創造力與情感交流仍是人類強項。那麼,哪些職業最常被點名可能被 AI 取代?
日本部分企業近年開始導入「上司選擇制」,讓員工可依個人工作風格與溝通習慣,主動選擇直屬主管,期望藉此改善離職率、提升職場信任感。
根據 104 人力銀行近期發布的《科技業人才報告書》,台灣科技產業正處於激烈的人才競爭期。愈來愈多公司開始強化雇主品牌與職涯發展制度,以提升競爭力。
星展銀行爆發勞資爭議,星展企業工會於 15 日公開發聲,批評星展銀行未落實合併花旗台灣消費金融業務時所承諾的「保障 3 年工作權」。
「手寫」這項技能是人類溝通的基石,是承載知識、文化與個人表達的工具。然而,這項人類賴以傳承知識的基本能力,正悄然於 Z 世代式微。
根據勞基法規定,離職預告期如何計算?離職前沒休完的特休假如何處理?健保勞保計算到哪天?獎金還能領?老闆能請員工提早或延後走嗎?
不少Z世代不僅選擇同時為多個雇主工作,更透過「微輪班」(Micro-Shifts),在面對個人責任的同時,保持工作彈性。
隨著2025年的到來,我們即將迎來全新的Beta世代,這個新興世代,與目前已經活躍於社會的Z世代,有哪些明顯差異呢?
近來川普包括對等關稅在內的種種政策,促使台灣企業赴美設廠,美國的複雜的簽證制度成為外派人才的挑戰。
近年 AI 飛速發展,其潛力在各行各業引發廣泛討論。然而,最先可能受到 AI 衝擊的,或許正是催生這些技術的科技業本身,特別是軟體工程師這一群體。
《比薪水》調查顯示,81.6% 受訪者支持設立心理假制度。也就是說,每 10 位勞工中,就有超過 8 位支持設立心理假制度。
2022 年末 ChatGPT 上線後,全球掀起 AI 狂潮延燒至今,然而 2023 年當時熱門的 AI 職缺,如今恐怕已經過時了。
大約8成的《財星》世界500強公司,都會使用MBTI來評估員工,以制定團隊的輔導計畫或者作為雇用參考。企業使用這些人格測驗,讓主管更了解員工,也能理解不同性格的人如何跟同事相處。
敬業的員工愈來愈少,蓋洛普公布最新調查,全球只有 21% 的員工被認為「敬業」。分析原因,員工工作不開心,主要原因是中階主管狀況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