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正吹起一股全新職場潮流:「安靜蓬勃」。不必辭職,而是悄悄透過「內心平靜+工作參與感」,在原有的工作裡,活出不一樣的人生路線。
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最新公布的調查,有46%網友曾使用過生成式AI工具,較2023年成長近一成,顯示此類工具正逐漸從技術新奇轉為實用工具。
AI 教父傑佛瑞.辛頓警告,生成式 AI 和機器人正在重塑勞動結構,許多依賴重複性腦力工作的白領職位將快速消失。
國籍航空因年齡歧視被開罰,凸顯職場歧視問題。企業為了避免踩雷,應該建立無涉年齡的客觀招募標準,因為這不僅涉及法規,也和雇主品牌息息相關。
根據PwC最新發布的《2025 全球 AI 職缺動態調查報告》,學歷的重要性正快速下滑,尤其是在受到 AI 高度影響的職位中,這一趨勢更為明顯。
一次10分鐘起跳,不用認識同事、解完任務就換場!「迷你工作」掀職場新浪潮,3關鍵讓它變夯。
「專業只是入場券,但信任才是走得穩的根基。」台積電人力資源資深副總何麗梅週六擔任政大畢業典禮致詞人分享 40 多年職涯觀察。
yes123 求職網調查,企業在人力需求與薪酬規畫上出現保守趨勢,同時也觀察到部分產業持續擴編,為求職者提供穩定的謀職機會。
一般來說,升遷是個人工作者在職涯上的進階,代表了公司的肯定,應該沒有人不喜歡。但在公司裡,升遷更牽涉到組織與部門間的角力。
近年台灣職場薪資停滯問題受到關注,1111人力銀行最新調查指出,高達 91.3% 上班族對目前薪資不滿意,創下 6 年來最高紀錄。
生成式AI近年成長速度大爆發,各類AI工具更顛覆了人們的工作習慣。而現在炙手可熱的職場技能,在2030年後,還會被需要嗎?
一場領導風格的世代轉換,正在職場悄悄發生。隨著 Z 世代逐漸步入管理階層,傳統以階層權威與制度穩定為核心的領導方式,正受到挑戰。
近年來,日本出現了一項名為「おてつたび(Otetsutabi)」的創新服務,讓參與者能以較低預算前往陌生地方,透過短期工作換取當地食宿,深入體驗地方。
2024 年有高達 78% 的企業在至少一個業務職能中導入了 AI 技術。生成式 AI 的應用尤為顯著,其使用率提升至 71%。
當多數日本企業仍在為微幅加薪或如何留才煩惱時,日本公司 Credit Saison 卻宣布,只要符合條件的員工,每人都將獲得近百萬日圓的獎金。
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於 28 日發布聲明稿,代董事辜仲諒發表聲明,指出他將於今年 6 月 13 日的股東會結束後,正式遞交辭去董事職務的辭任書。
滙豐近期針對華爾街研究部門進行重整,裁員影響主要集中在歐洲,包含數十名分析師,連杜拜的全球固定收益研究主管史蒂芬.梅傑也被裁撤。
根據人力銀行最新調查,雖有 66% 的畢業生規劃進入職場,但其中有 47.8% 的人考慮以「兼職」取代正職工作,反映新鮮人對傳統職涯路徑的重新思考。
據最新發表的《人才報告》,矽谷過去的「青年神話」正逐漸因 AI 技術褪色。大型科技公司的應屆畢業生錄取率從疫情前的 15% 掉到如今的 7%。
AI 做得又快又準,還不會喊累,讓不少人開始焦慮:我會不會也被取代?但創造力與情感交流仍是人類強項。那麼,哪些職業最常被點名可能被 AI 取代?
日本部分企業近年開始導入「上司選擇制」,讓員工可依個人工作風格與溝通習慣,主動選擇直屬主管,期望藉此改善離職率、提升職場信任感。
根據 104 人力銀行近期發布的《科技業人才報告書》,台灣科技產業正處於激烈的人才競爭期。愈來愈多公司開始強化雇主品牌與職涯發展制度,以提升競爭力。
星展銀行爆發勞資爭議,星展企業工會於 15 日公開發聲,批評星展銀行未落實合併花旗台灣消費金融業務時所承諾的「保障 3 年工作權」。
「手寫」這項技能是人類溝通的基石,是承載知識、文化與個人表達的工具。然而,這項人類賴以傳承知識的基本能力,正悄然於 Z 世代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