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網路文章和書籍提到:「我們要『拆解』上級的OKR,這樣才能讓上下級的目標對齊一致。」但組織、部門目標的關聯,應該不是「拆解」,而是「連結」。
大回鍋潮來了!麥肯錫調查報告指出,47%離職員工將返回就業市場,企業能否藉機填補大離職潮、大缺工潮造成的人才缺額?3原則教你該如何積極留才!
中間管理階層除了在組織角色上處於三明治的中間,在功能上也常需要多工處理的技能。我認為,中階主管更需要的是「真誠務實」和「放下身段」兩大基本原則。
馬斯洛表示,大多數人都需要也渴望獲得好的評價和基本尊重。自尊需求一旦受到阻礙,將導致偏激行為,而真正的自尊,除了獲得肯定,還包括將不足轉化為成長。
馬斯洛指出,我們普遍喜歡熟悉的事物多於不熟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抗拒改變。安全需求影響了一個人的世界觀,也會支配未來觀和價值觀。
後疫情時代下,混合辦公模式興起,「自由座位」辦公室模式也在歐美、日本引起廣泛討論,能為企業帶來哪些好處?導入前須作哪些考量呢?
台灣企業成功轉型的範例,2/3 設有轉型辦公室。強調轉型「辦公室」,是因為轉型成功,不光是靠轉型長一人,必須仰賴團隊合作,才能順利促成。
Brand Finance日前公布2022全球500大最有價值品牌報告,針對全球5000家公司評比,選出全球前500大最有價值品牌、CEO、產業。
金百利克拉克在人才招聘方面,透過召開工作坊、多輪決策制,讓標準不一的無意識偏見現形。
具體性反饋就是要多針對八年級生的工作內容傳遞正面與負面等多面向資訊,有用的資訊越多,八年級生就越能及時幫上忙。
CMO 一職成新趨勢!疫情下順勢興起,被稱作醫療長、健康長的 CMO 負責什麼?美國運通、PwC、Salesforce 為何都愈來愈重視員工心理健康?
很多老闆喜歡使用「兩手策略」或是「相對比較」來驅動團隊,對著甲說,「乙能做、你怎麼不行?」請小心背後隱藏著難以察覺的長期風險。
年終獎金不如預期、低於同業,該向員工解釋嗎?當公司有「壞消息」,怎麼發布才能照顧員工心情?丁菱娟解答
只要主管連續幾天堅定地展現願意積極聆聽的態度,下屬便能放心,並且變得開朗,願意表達意見。對方習慣的速度通常快得令你驚訝。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 11 月底的一封電子郵件中,叫員工「不要太拚」,為何是高明的管理手段?
Dropbox的遠端工作管理新法「非線性工時」:除了小組「核心時間」,其餘工作時間隨你安排!讓員工在上班時間不只是為工作而忙,而是真正有產出。
張忠謀在創立台積電的頭10 年,經過風風雨雨逐漸穩定之後,除營運上產銷人發財制度逐漸成形外,他念茲在茲最關注的就是台積電的「企業文化」
兩年一度的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今年已經舉辦到第十屆,終身成就獎頒給了行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桂冠由心理安全先驅者艾米.埃德蒙森拿下。
一周該進辦公室幾天? 如果在不了解員工的需求下,就迫使員工回到辦公室,員工可能會更想離職。
今年剛推出的最新系列手機Pixel 6,頗有挑戰蘋果和三星的意味。這次Pixel主打的眾多黑科技,從自研晶片到相機特效功能,背後推手之一正是台灣團隊。
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郭建志表示,職場心理健康不只與工作者的表現直接相關,也連帶影響公司績效。美國每年因職場健康問題,企業損失總產值至少8387億元。
許多主管經常感慨,整個部門好像只有你擔心業績達成與否呢?真正的問題,在於團隊成員之間三觀不一致,導致組織的「狼性」不足、不夠積極。
領導力研究長期聚焦在領導者的行為,但現在多數學者認為,其行事動機的影響力,不亞於實際行為。心態就像是「心理鏡頭」,決定我們如何看待世界,產生不同行動。
在亞馬遜(Amazon)、Google 工作是什麼感覺?前員工:從「面試題」就能看出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