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超業變店長,怎麼帶人?或即使自己有獨到的銷售心法,被賦予帶領團隊業績成長的任務,又要如何做到?
「囚徒困境」有助於讓員工瞭解進公司的目的是什麼,自己又需要做些什麼,進而讓員工對組織產生全面的信賴。
許多主管都有一個誤解,把團隊不夠強、不夠好,視為組織無法達成目標,無法完成業績的原因。然後不斷向外找答案,卻不知道團隊不夠好,是自己造成的結果。
窄小的茶水間裡,公司主管、幾名 OL 及西裝筆挺的業務員,就著簡單的烹煮壺、馬克杯,在地板上端坐,開始他們的午間茶道。這是從日本發跡、在近年風行辦公室
完成一項任務,重點不在於個人能力,而是團隊如何互動。同樣聚集一批優秀人才,有些團隊因為具備良好的團隊文化,有機會做出更加卓越的表現。
大型專案交期迫在眉睫,大家都忙得焦頭爛額,公司還下達指令要各單位進入加班體制。但儘管如此,那位部屬還是堅持準時下班,身為菜鳥主管的我該怎麼辦才好?
一個主管對公司最大的貢獻,絕對不在加班到多晚、衝出多亮眼的績效。我把布局的能力稱之為「棋手」。這是我認為擔任主管最重要的核心職能之一。
如果營運單位長期虧損,我通常會訂 3 年的時間調整。先給原團隊機會,讓他們自行調整;如果看不到改善,我會斷然換人,因為人變了,改變才會有可能。
領導者絕對沒有悲觀的權利!我自認很有觀點的執行副總,興沖沖地拿了新的組織圖來跟我討論。我看了一眼組織圖頭就痛了,問他為何要做這樣的安排......
Google 創辦人賴利.佩吉(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宣布卸下Alphabet 執行長和總裁職務:
經理人絕對不能詢問這些參與決策流程的員工:「如果讓你站在我的立場,你會如何決策?」他們不是經理人,無法認真盡責的回答,就算是立意最佳的回答也不恰當。
幾乎沒有人喜歡「每件事都插手」的微管理者,過度控制員工,這樣的管理方式會讓員工不信任自己,長期下來導致員工被動、失去工作熱情。主管該怎麼解放控制欲?
賈伯斯找上沃茲尼克當合夥人,比爾蓋茲選保羅.艾倫當創業夥伴。他們找的不是跟自己個性接近的人,而是⋯⋯
監控技術日新月異,但應用在職場上,是會帶來生產力的提升還是造成反效果?
期間經歷過知名廣告人孫大偉與同仁出走奧美的「危機」,算是她工作上第一次、也是最大的挫敗,「那時候要哭晚上自己哭,上班還是要趕快做事。」
隨著你職位往上升,帶的人愈多,愈要懂得「抓大放小」的管理哲學,放掉掌控每項細節的手,才能有更多時間思考大方向的執行策略。
批評老闆,是組織中最常見的現象,中階主管處置不當,則是引起風暴的關鍵。快速將員工不滿的情緒向上傳達,讓組織能檢討改進,這是中階主管的「天職」,也是組織中沒有明文的潛規則。
若將商場比喻為戰場,主管帶領團隊成員就如主將領導士兵,如何打造最強大的戰隊、對戰事運籌帷幄,許多經理人都向中國戰略聖經《孫子兵法》學習,如微軟創辦人比爾 ‧ 蓋茲(Bill Gates)、Salesforce 創辦人馬克 ‧ 貝尼奧夫(Marc Benioff)、日本軟體銀行董事長孫正義等世界一流經理人,都曾在這部巨作中獲得珍貴的經營靈感。
當我們無法勇於脫離原有的舒適圈,認清自己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得過且過的繼續以 BAU (Business As Usual) 的心態做事,終究會因為來不及因應上述的任何一種可能而陷入困境,正所謂「人無遠慮、則必有近憂。」
威廉坐在台下,聽著安隆(Enron)創辦人肯尼斯.雷伊(Kenneth Lay)的演說。突然,他發現簡報的數字有錯,但威廉選擇默不作聲,因為上一個指出老闆錯誤的人,已經被開除了,理由是「過於愚蠢」,看不出偉大領導者的思想。
有好的領導者,才能有好的公司,這正是為什麼找出適合的領導者、與招募適合的員工一樣重要。為了找出公司內的優秀領導者,Google 特別建立一套方法,評估各主管的領導才能。
作為主管的人,很自然希望被部屬喜歡、依賴、被部屬當成好人。因此,只要部屬說一聲「我想跟您談一下」,就會認真傾聽,並想馬上著手處理。但太過積極想助部屬一臂之力,有時反而是幫倒忙。
傳統的管理思維,假設人性本惡,需要強制性的規定,才能使效率最大化。然而,管理制度存在目的並非單純「隱惡」,還必須「揚善」,而這必須先退一步,給人一定的彈性,才能換來企業長期的發展。
事與物是死的,可以任由人「管理」。可是人不同,人有心、有感覺,如果對人用管理,絕對不可能得到最佳的結果。好的主管要「領導」人,而「管理」事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