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絕對沒有悲觀的權利!我自認很有觀點的執行副總,興沖沖地拿了新的組織圖來跟我討論。我看了一眼組織圖頭就痛了,問他為何要做這樣的安排......
Google 創辦人賴利.佩吉(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宣布卸下Alphabet 執行長和總裁職務:
經理人絕對不能詢問這些參與決策流程的員工:「如果讓你站在我的立場,你會如何決策?」他們不是經理人,無法認真盡責的回答,就算是立意最佳的回答也不恰當。
幾乎沒有人喜歡「每件事都插手」的微管理者,過度控制員工,這樣的管理方式會讓員工不信任自己,長期下來導致員工被動、失去工作熱情。主管該怎麼解放控制欲?
賈伯斯找上沃茲尼克當合夥人,比爾蓋茲選保羅.艾倫當創業夥伴。他們找的不是跟自己個性接近的人,而是⋯⋯
監控技術日新月異,但應用在職場上,是會帶來生產力的提升還是造成反效果?
期間經歷過知名廣告人孫大偉與同仁出走奧美的「危機」,算是她工作上第一次、也是最大的挫敗,「那時候要哭晚上自己哭,上班還是要趕快做事。」
隨著你職位往上升,帶的人愈多,愈要懂得「抓大放小」的管理哲學,放掉掌控每項細節的手,才能有更多時間思考大方向的執行策略。
批評老闆,是組織中最常見的現象,中階主管處置不當,則是引起風暴的關鍵。快速將員工不滿的情緒向上傳達,讓組織能檢討改進,這是中階主管的「天職」,也是組織中沒有明文的潛規則。
若將商場比喻為戰場,主管帶領團隊成員就如主將領導士兵,如何打造最強大的戰隊、對戰事運籌帷幄,許多經理人都向中國戰略聖經《孫子兵法》學習,如微軟創辦人比爾 ‧ 蓋茲(Bill Gates)、Salesforce 創辦人馬克 ‧ 貝尼奧夫(Marc Benioff)、日本軟體銀行董事長孫正義等世界一流經理人,都曾在這部巨作中獲得珍貴的經營靈感。
當我們無法勇於脫離原有的舒適圈,認清自己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得過且過的繼續以 BAU (Business As Usual) 的心態做事,終究會因為來不及因應上述的任何一種可能而陷入困境,正所謂「人無遠慮、則必有近憂。」
威廉坐在台下,聽著安隆(Enron)創辦人肯尼斯.雷伊(Kenneth Lay)的演說。突然,他發現簡報的數字有錯,但威廉選擇默不作聲,因為上一個指出老闆錯誤的人,已經被開除了,理由是「過於愚蠢」,看不出偉大領導者的思想。
有好的領導者,才能有好的公司,這正是為什麼找出適合的領導者、與招募適合的員工一樣重要。為了找出公司內的優秀領導者,Google 特別建立一套方法,評估各主管的領導才能。
作為主管的人,很自然希望被部屬喜歡、依賴、被部屬當成好人。因此,只要部屬說一聲「我想跟您談一下」,就會認真傾聽,並想馬上著手處理。但太過積極想助部屬一臂之力,有時反而是幫倒忙。
傳統的管理思維,假設人性本惡,需要強制性的規定,才能使效率最大化。然而,管理制度存在目的並非單純「隱惡」,還必須「揚善」,而這必須先退一步,給人一定的彈性,才能換來企業長期的發展。
事與物是死的,可以任由人「管理」。可是人不同,人有心、有感覺,如果對人用管理,絕對不可能得到最佳的結果。好的主管要「領導」人,而「管理」事和物!
找人不易、留人更難,這樣的痛苦,做主管的最知道。要把好員工留在麾下,你必須先知員工需要什麼樣的領導人。
指導別人應該有什麼感受,可能造成反作用:「不要難過」、「不要生氣」、「我無意冒犯,但是⋯⋯」。這些話徒惹人更加悲傷!
管理能力不是天生,剛當上主管的你,只需要誠實面對自己,盡可能地尋求回饋讓自己更好。將其他經理人視為導師,且在低潮時鼓勵自己,在每一次經歷中成長,走上這條沒有終點卻能收穫滿滿的路。
主管的功能是「帶領」團隊完成組織交付的任務,而不是自己動手做。如果團隊不會做事,主管就要一邊動手帶頭做,一邊動口指揮調度,負責把成員都教會,直到整個團隊上軌道為止。
有人問:「最近主管讓我責備我的一名下屬,這個下屬工作能力一般,雖然不會出什麼大的紕漏,但也不討喜,平時說話嗓門大,做事比較直接,不愛多幹活,和其他同事的關係也不好,有些同事反映到主管那邊,主管希望我能嚴肅的責備她,我也不知道該怎樣和她溝通,才能讓她既認識到錯誤,改正缺點,又不要傷到她的自尊心。」
從工作者晉升到主管,原本只需執行上級交辦的任務,管理者要擔負更多協調溝通的角色,成為下屬與組織之間的橋梁。如何使團隊融洽、妥善分配工作,讓每位成員發揮自己的專長,都是新手主管的課題。
創業不能只靠一己之力,即使你找到熱情、動力,也得帶團隊一起實踐願景。那麼,該找哪些人,才能組建好的團隊?《創業實戰全書》提出 5 種角色,藉由不同性格、特質,在團隊中互補。
「我們公司是個大家庭」有一種莫名的荒謬感,因為這是一句沒有感情,只有口號的空話。利用這樣的口號來凝聚向心力,就像是先上車後補票,先說大家是一家人,然後慢慢去經營一家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