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人不易、留人更難,這樣的痛苦,做主管的最知道。要把好員工留在麾下,你必須先知員工需要什麼樣的領導人。
指導別人應該有什麼感受,可能造成反作用:「不要難過」、「不要生氣」、「我無意冒犯,但是⋯⋯」。這些話徒惹人更加悲傷!
管理能力不是天生,剛當上主管的你,只需要誠實面對自己,盡可能地尋求回饋讓自己更好。將其他經理人視為導師,且在低潮時鼓勵自己,在每一次經歷中成長,走上這條沒有終點卻能收穫滿滿的路。
主管的功能是「帶領」團隊完成組織交付的任務,而不是自己動手做。如果團隊不會做事,主管就要一邊動手帶頭做,一邊動口指揮調度,負責把成員都教會,直到整個團隊上軌道為止。
有人問:「最近主管讓我責備我的一名下屬,這個下屬工作能力一般,雖然不會出什麼大的紕漏,但也不討喜,平時說話嗓門大,做事比較直接,不愛多幹活,和其他同事的關係也不好,有些同事反映到主管那邊,主管希望我能嚴肅的責備她,我也不知道該怎樣和她溝通,才能讓她既認識到錯誤,改正缺點,又不要傷到她的自尊心。」
從工作者晉升到主管,原本只需執行上級交辦的任務,管理者要擔負更多協調溝通的角色,成為下屬與組織之間的橋梁。如何使團隊融洽、妥善分配工作,讓每位成員發揮自己的專長,都是新手主管的課題。
創業不能只靠一己之力,即使你找到熱情、動力,也得帶團隊一起實踐願景。那麼,該找哪些人,才能組建好的團隊?《創業實戰全書》提出 5 種角色,藉由不同性格、特質,在團隊中互補。
「我們公司是個大家庭」有一種莫名的荒謬感,因為這是一句沒有感情,只有口號的空話。利用這樣的口號來凝聚向心力,就像是先上車後補票,先說大家是一家人,然後慢慢去經營一家人的情感。
對經理人來說,最難的不是如何改善團隊的爛表現,而是如何面對表現平庸的團隊。有些員工是工作能力差強人意,卻又沒有到需要辭退的地步,可是你很清楚,再面試一次你大概不會錄取他。
在一些公司,企業運轉完全失靈,員工整日怨聲載道,恨不得立刻辭職。而在有些團隊,每個人都合作無間,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丹尼爾.科伊爾(Daniel Coyle)帶著他的新書《The Culture Code:The Secrets of Highly Successful Groups》接受了沃頓知識在線節目的採訪,分享他的研究成果。
大部分的公司都會有客戶管理系統,還會提供業務代表平板電腦,希望藉由電子化系統提高業務團隊的效率與效能,但大多成效不彰!為什麼?因為系統設計以管理為目標,無法符合業務人員的需求,就算即使系統建構良好,但大多數業務人員也只是填入公司期待的拜訪計畫與拜訪記錄。
創業的第一步是尋找人才,建立新創團隊,這時要運用桶幫理論,找到專業人才來彌補你的短板;第二步是專注於目標市場,即使待在紅海,也能透過強化產品的購買考慮因素找到藍海。
「我還沒到新辦公室,部門人已經走了 1/2。」震旦集團雲端事業部資深總監林敬寶回想剛接任的情況。以辦公室設備為主力事業的震旦行,2014 年成立雲端事業部。最初起步緩慢,去拜訪客戶,客戶還會反問,「你們還有做軟體喔?」
在嬌生橫跨 60 國的 4 大事業體(消費品、視力保健、醫療器材、藥廠)中,消費品事業近年在台灣的表現卻不如預期,業績一度雙位數負成長,導致人員異動頻頻,讓總部懷疑台灣是否還值得投資。
Steven 是公司裡出了名的高效老闆,因為 Steven 自我要求極高,他對同仁也少有 「和顏悅色」的時候,同事們都很怕跟他一起開會,而且被罵得愈兇的同仁,似乎也沒有表現得更好,甚至原本在他部門的同仁一有轉調的機會就想調離。
「你的員工做過哪些工作,他的人生想完成什麼理想?」不見得每位主管都能回答出這個問題,甚至還會訝異,覺得這跟主管的工作職責有關係嗎?
員工離職對公司而言是有成本的!根據統計,一名員工離職,會造成公司損失該員工 33% 的薪水,這些成本可能反映在應徵過程或是業務空窗期等,對公司財務並不是好消息。換言之,留住員工可以省下公司不必要的開銷。
去年在《得到》聽到可口可樂教父唐納德 ‧ 基奧(Donald R.Keough)的《管理十誡》覺得很不錯,就在我每天的 excel 工作表上開了一個 tab 紀錄上去,這樣子不時可以看到。
早在 15 年前、年僅 18 歲時,職業網球運動員瑪麗亞.莎拉波娃(Maria Sharapova)就寫下體壇歷史,成為當時全球收入最高的女運動員,並在那之後連續 11 年,蟬聯《富比世》(Forbes)所公布的「女運動員年收入排行榜」冠軍。
管理就是把管人、管物、管事這 3 件事最佳化,運用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大獲利。但是要如何管理好組織內的人、事與物,正是管理者要學習的課題。
為什麼這位超業如此努力卻無法獲得晉升?Top Sales 當然是好的實幹家,但如何從 work hard 的實幹家變成一個 work hard & smar t的市場開發領行者(Initiator),並且成為領導業務團隊前進的人選?我認為必須落實行銷及銷售成功的第一步驟:「以終為始的市場區隔與產品定位」,其中包含幾個關鍵想法與過程:
剛落幕的高雄市長選舉,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在兩位候選人明顯不同的 MBTI 性格類型,韓國瑜 ENFP的性格與陳其邁 ISTJ 性格所產生的影響,在辯論場上及競選過程中都表露無遺。
歲末年初的轉職季又到,根據 yes123 求職網調查顯示,有 84.7% 的上班族考慮在農曆年前換工作,其中餐飲住宿與休閒旅遊業是最想轉職產業第一名,有三成的受試者都考慮換新工作。
近 10 年來,世界頂尖企業的執行長、高階主管的國籍,不斷出現「印度裔」3 個字,讓人不禁好奇:到底這些印度領導者,有哪些厲害的個人特質?以及身為「非印度人」的我們,是否能吸收、複製他們的成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