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主管後,遇上被動、習慣卸責的部屬,該怎麼讓對方自己負起責任?對那些不願意當責的同事,心理師建議面談時可採取 6 個步驟,化解對方逃避責任的心理。
工作上總有很多會要開?各式各樣的應酬、聚會不斷消耗你的精力?人們終其一生都在聚會,怎樣讓會議和聚會成為有意義、有收穫的時間?先用一張表思考開會的目的:
以往台灣籃球隊需要仰賴大企業支持,但新竹街口攻城獅揭示了球迷可以帶動商機,門票、周邊商品銷售能成為球隊經營的重要支持,甚至能夠獲利的。
52%的台灣人在考慮換工作時會在意所屬團隊是否會關心自己的幸福與健康。主管該如何打造讓人願意共同努力、又能開心工作的團隊呢?
隨著人口老化,愈來愈多人選擇延遲退休年齡,然而職場對年齡的刻板印象並未隨之改變,據統計,60% 的年長員工經歷過或目睹過年齡歧視...
創業初期常會遇到一個瓶頸,隨著展店愈多,利潤卻下滑。在初期營運階段,如果太急於建立管理制度,有可能只是徒增成本。
面對爭議,不急著判斷誰是誰非,事緩則圓,先讓部門跳脫抱怨,引領大家站在高端角度,重新檢視流程,一定可以找出事情做得更好的方式。
「心理安全感」是什麼?為什麼 Netflix、Google、福特汽車都重視?研究指出:心理安全感有利於團隊合作、績效!4 要素幫團隊打造心理安全感:
樂天 kobo 電子書營運本部長周立涵認為閱讀分成 2 種,一種是讓自己逃脫到另一個世界,一種是增加知識。有一本書在 20 幾歲的時候,給他很多啟發。
在主管眼裡,他們會從員工的「能力」和「意願」這兩個屬性,將員工畫分為四種,並根據這個畫分採取不同的應對方法。新的一年想升遷,先懂老闆怎麼看你:
籃球總教練在中場休息演說中,真的對球隊顯露出不悅、惱怒的隊伍,下半場的表現比較好,發脾氣有助激勵團隊,但不能常用。
Product Owner(PO)產品負責人愈來愈重要,如果不懂一些人際訣竅,很難贏得團隊的信任感。新上任的產品負責人PO,有些跨部門溝通眉角要小心。
跨部門合作協助同事解決問題,卻遇到部門間競爭不信任,資源無法整合?沒有共識的合作,可能少做了這4件事:
升上管理職並沒想像中容易,不再是把分內的事情做完就好,除了管事,還要懂得理人。一個好主管,應該同時扮演好伯樂、教練、分析師與啦啦隊等4個角色。
當好領導,知易行難!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前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中國辦公室首席代表分享,身為職場中層,她在管理道路上掉過 3 個坑,卻也學到很多:
主管帶領團隊,遂行任務,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管理,一種是領導,兩者雖都能達成目的,但過程、方法不同,關鍵時候,產生的效果也不同。哪一種比較好?
領導人確實必須負責確保團隊能成功運作,但其中一項重責大任是確保團隊合作融洽,並指導每個人持續進步與培養繼任者。
董事會的功能,在於維護其背後所代表的利害關係人的重要權益。這裡提供四點建議,提前打造一個十年後仍然成功的董事會,幫助公司持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70年的老公司嘉新水泥展開轉型路,內部員工橫跨20到70歲,思維邏輯已大不相同,如何靠MBTI解決世代間誤解跟衝突,總經理王立心下了苦功。
根據研究,職場員工在同一工作環境 5 年左右,將會面臨職業倦怠的高峰,我們稱之為職場上的「五年之癢」。企業或主管應如何幫助員工遠離這樣的工作危機?
萊雅集團前總裁、台灣女董學院院長陳敏慧的經驗談。從事管理超過20年,她分享 2 個職場體悟:MBTI如何影響自我認知、覺察以及團隊溝通。
通膨壓力和遠距辦公的契機,促使同時做兩份「全職」工作的「過度就業」現象興起。員工就算冒著被裁員的風險,也要過度就業,除了金錢考量,還有更深層的動機。
教練式領導透過交流、聆聽來解決問題,微軟CEO與矽谷職業教練都執行的管理方法,從定義、例子一次看懂,為何比起當個傳統領導者,「教練」更能帶領團隊成長。
有才能但難搞的員工,該用、該留嗎?團隊中一定要有這種人才嗎?主管該怎麼善用這些人才達成績效目標?只要做到這 4 點,再不受控的奇才,也能為你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