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離職潮」持續蔓延,而薪資竟不是多數人在意的點,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大家離職呢?
你是不是在責任感、使命感的驅使下,為了完成任務,不惜粉身碎骨,即便犧牲自己的日常,仍然持續不斷地努力呢?
動畫導演宮崎駿總是跟年輕的工作人員說,製作電影有 3 大原則:第一是「有趣」,第二是「有價值」,第 3 是什麼呢?
去年本土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全國宣布進入三級警戒前,台泥企業團就宣布啟動在家上班,連負責生產水泥的廠房都施行遠距辦公。WFH的經驗,對組織帶來哪些影響?
不論你是正在學習的學生,還是正在準備就業的年輕人,或是正在工作的上班族,唯有懂得休息的人才能夠走得更遠。
來自華爾街基層員工指出,超時的工作讓他打算離職,也讓「無薪加班」的問題再度被大眾重視。無限上綱的工作時間,讓員工身心靈疲憊不堪,真的會對公司有利嗎?
如果真的可以不用工作,我們會過得更快樂嗎?為何許多退休族,仍然會去打零工或去當志工?
「下班之後該不該把工作帶回家?」是一個很具爭議性的問題。在辛勤工作後,不妨學習「法式停擺」的思維,為家庭、朋友保留一些時間。
隨著工作型態改變,工作與家庭疆界愈來愈模糊,一個身分會干擾另一個身分,如何切換工作與家庭的角色?
哪些職場惡事會傷害身心健康?《換個工作,更好嗎?》整理出容易打亂生活步調的 4 件事,值得你留意。
獲英國國家學術院頒發總統獎章的克勞蒂亞.哈蒙德組織了史上規模最大的休息研究「休息測試」,找出以下這些有效的休息方法:
她在30歲之前,其實是一位工作狂,連上廁所、走路都嫌花時間,巴不得能一直坐在電腦前。直到某天工作時,肚子突然痛得受不了,去醫院才發現腹腔發炎。
除非公司關閉,否則哪有可能毫無問題?不只是創業,當主管、當職場人,工作中都會遇到永無止盡的問題,一點也不奇怪。期待變「輕鬆」,才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冰島實施一項大規模前導實驗計畫發現,每周工作 4 天的人不僅更幸福,工作產能也更好。
在得到他人的認同之前,必然會被必須忍耐、必須壓抑自己努力,這樣的「他人認同」所束縛。不由你決定自我價值,而是由他人來衡量你的價值,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平常已訂閱 Netflix、Apple TV+等串流影音平台,但有時候想看的電影卻找不到,要一直切換平台尋找。「OTT 影音搜尋」整合了許多串流平台。
通勤時光好無聊,在家工作後終於擺脫擠捷運、公車?哈佛商學院發現了通勤意想不到的好處:有益於角色轉換、讓你的大腦想到更多好點子。
疫情以來愈來愈多的工作者在家工作(WFH,work from home)。該怎麼建立健康的工作方式呢?以下是幾點建議。
「除了當上班族外,以前不太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事情」,回想7年前還沒有脫離組織工作時,徐豫「御姊愛」如此形容自己。
「人人憧憬做有興趣的工作,但大多事與願違。」上銀科技總經理蔡惠卿只對文字有興趣,一開始接觸機械,連別人講什麼都聽不懂,遑論產生興趣,直到卓永財點醒他:
「過勞讓企業付出大量成本。」無止境的加班、再長的工時,都難應付企業所需,不如縮時工作、周休 3 日,好處更多。
亞馬遜 CEO 貝佐斯(Jeff Bezos)每天早上 10 點之前不會安排任何工作上的行程,對貝佐斯來說,這段時間並非毫無價值,而且還有3個好處>>
為什麼有些客服中心表現得比其他的好?檢視數據評量中的每個面向,都比不上瀏覽器透露的多!瀏覽器的選擇,能夠有效預測員工會做這份工作多久,甚至是工作表現!
「工作狂」其實是一種癮頭!看似是積極打拼的工作模式很可能是「工作成癮」,是一種心理層面的文明病。很多人誤會工時長、加班就是工作成癮,但事實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