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可經常陷入自我否定的狀態裡,她一方面會認為自己是一個無所不能的超人,另一方面當她無視自己的極限時,又會很容易崩潰,因為她討厭無力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你敢請病假嗎?疫情之後,大家甚至選擇在家工作,讓同事遠離病毒風險,自己依然不休息。為什麼我們這麼怕請病假,甚至認為抱病上班是一種敬業?
認真工作很好,但你有認真休息嗎?強迫關機並非逃避,不回訊息也不是不敬業,為了幫助自己擁有好的休息品質,你必須懂得自我保護。
歐宛臻是首屆「米其林指南服務大獎」得主,曾因盲人客人一句「好想吃大閘蟹」,就坐在桌邊幫她剝殼,談到曾經轉職而職業倦怠。
想要事業成功,是不是就一定沒辦法兼顧家庭?劉軒從自己與父親劉墉兩代之間的親子關係深刻省思:超越自己的男人,應當以家庭經營為優先,只要用心就不難。
手機、網路、電腦的發明,讓人們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接收訊息,但卻也造就無法與工作完全切割,老闆每件事都交辦給信任的你,讓你天天都覺得自己是不是過勞了。
聽主管或同事說話,你是不是常常壓抑想翻白眼的衝動?明明客人對你大吼大叫,你卻還是得忍耐回嘴衝動,好聲好氣回應?
看似斜槓卻始終如一!唐鳳的職場生活平衡學:就算是正職也要留下 20 %的時間給自己.......。
面對他人不友善的言論,總感到喘不過氣?唐鳳指出,其實精神也需要按摩,才能強化玻璃心,將低氣壓轉化成正能量!
除了番茄鐘工作法之外,唐鳳同時還會使用 「GTD工作法」,協助自己記錄待辦事項的輕重緩急,接著只要專心處理需要完成的事情,就能達到高效能的工作節奏了。
好不容易找到了夢想中的工作,卻覺得覺得自己不適合這裡?明明事情很多卻什麼也不想做,諮商師建議試試這2方法......。
如果一生要工作 8 萬 1396 個小時,你對工作滿意嗎?研究指出去年有高達六成的人無法投入工作,老闆們該如何解決人才離職危機?員工需要的是什麼?
你的老闆值不值得共患難?德國 FOM 大學職業心理學家,提供 6 個跡象,檢視管理階層與團隊的互動關係!
一想到上班就好厭世,進入工作倦怠期,該怎麼提振精神?其實有時你只需要一點小動作來打破大腦的慣性!在工作、生活中製造一些簡單的變化,拯救缺乏彈性的大腦。
一定要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嗎?其實這只是一個迷思!當我們全力以赴投入熱愛的事物,很容易忽略生活其他領域。實踐熱情的路上,記得適度休息,別把自己逼太緊。
大離職潮下,為什麼在職父母更容易辭去工作崗位?想留住有子女要照顧的資深人力,雇主可以怎麼做?
我們為什麼要工作?美國前總統、歐普拉、奧運選手的個人成長教練發現,許多人沒幹勁、不快樂都是因為缺乏值得奮鬥的目標。用對方法,幫助你找回人生的意義!
Microsoft 最新研究發現,遠端工作的工作型態在晚上出現第三個高峰期,即使現在疫情已經趨緩,但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仍然沒有恢復。
TikTok將中國的「996工時」引入美國,再加上兩地的時差,讓美國員工必須把生活大部分的時間獻給工作,身心靈健康已對員工造成威脅。
又顧家庭、又衝事業,職業媽媽時常因為各種身不由己的因素需要「給他人添麻煩」。在職場上的「分寸感」要如何拿捏?
一般都認為,「內心強大的人」會朝著目標一路挺進,被逼到絕境也不會認輸。然而,在我以職場醫生身分接觸1萬多名患者的經驗來看,懂得何時踩煞車,才了不起。
無法成為理想中精彩表現的自己,只覺得自己始終在給周遭的人添麻煩,真的會非常苦悶。然而,如果工作與人生總是以滿分為目標,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呢?
工作已經很努力,卻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喊累?為了力爭上游,下班後還要開會、補習才算「認真」?20、30 歲的世代,不敢開口喊累的真正原因:
透過信件清楚敘述期待,例如直接在主旨寫一個「非緊急」,或是在信件中表明死線不趕,收件者可以有空再回。這樣就能降低收信者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