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發現人的思考有一種叫做「確認偏誤(conformation bias)」的情形,也就是個體選擇性地閱讀與回憶有利內容,而忽略不舒服或矛盾的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說白話一點就是
「我鄰居阿姨收容的流浪貓是超過100隻,還是少於100隻?」請在心裡先猜一猜。無論你的答案是超過或少於100,我想大家最後的答案都會落在100這個數字附近。我猜對了嗎?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說:「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他認為人只要活著,無可避免地會遇到不得不解決的課題,而這些課題都與人際關係有關。阿德勒將其統稱為「人生的課題」,大致可濃縮成工作、交友與愛的課題。
公司的同事小段面容愁苦,業績也明顯掉了一些,這和以往陽光積極及挑戰突破的形象迥異。身為心理師的我,直覺認為他應該發生了些事
生活中總是充斥著各種壓力。套到職場上,我們會擔心的事可能是「升遷」、「加薪」、「人際關係」、「業績表現」、「職涯發展」、「工作與生活」… 等。你會怎麼處理這些壓力?
在團體討論或會議決策的時候,你曾經有過這種情形嗎?原本,你有一個想法或方案要提出,卻因為團體多數成員已有了共識,而決定把看法吞入腹內,最後發現團體的決定可能是「錯」的 ⋯
你覺得商品種類豐富的店和商品品項較少的店,哪個營業額會比較高?
《選擇心理學,教你做對每個決定》作者內藤誼人點明,絕大多數選擇,都是受無意識的心理作用影響。所以你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潛意識所操控,而非出於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但只要了解心理學,就能避免這種失誤在自己身上出現,以下舉了幾個書中的例子:
「做得好好的幹嘛要離職?」我好奇地問。「因為我對工作內容有動機,但對公司沒動機了呀!」心理學也有提到「動機」的概念:人要達成目標,就需要先產生動機,因為動機才會觸發行為的產生。「動機」就是要讓個體產生行動,並且維持行動。很像
「開心」、「傷心」、「快樂」、「難過」⋯⋯同樣的話語,有的人能講出感情,讓人感覺對方真的懂我,願意跟對方繼續聊下去。但有的人,卻是話不投機半句多,聊一下就感到枯燥乏味,想要遠離。而你,想成為哪種人呢?
2016的最後一天工作日,你準備好要做什麼了嗎?在盤算未來一年,自己要達到什麼目標?還是已無心工作,想著接下來的連假要做些什麼嗎?
你是否曾遭遇過在上班期間,因為某些雜務而心神不寧,導致工作一直卡住。結果一通電話打來,告訴你這些麻煩事都被解決了,然後你就突然能靜下心來把工作處理好的情況?
周一下班,拖著好累的身心離開公司,回顧這陣子,不禁感嘆對工作真提不起勁。這很可能是因為長久以來存在著對工作的不滿意,所以沒辦法激起自己的熱情。
「誘惑並不在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心裡對它的想像。」只要你能改變對誘惑的想法,那麼它對你的感覺和行為的影響,也會跟著改變。
在你的辦公室裡應該有個「人氣王」吧!可以和大家打成一片,不管是誰都喜歡他,究竟他們聚集高人氣的祕訣是什麼?為什麼他們天生就有好人緣,而有些人卻只讓人視而不見、避而遠之?
Rita和美琪一早就等在中環一家百貨公司樓下---這是她們香港血拼之旅的最後一天,懷著興奮雀躍的心情,兩人的身影旋即轉入了第一家小有名氣的專櫃。Rita看上了一件西裝外套,她和美琪正開始討論,一位售貨員便倏地靠近她們說,「找外套嗎?這件和您好合襯的,還有三種色⋯⋯」
本文出自《經理人月刊》2016年9月號:一次讀懂阿德勒勇氣心理學 有個手腕極為高段、事業經營有成的企業家,曾向一位心理學家訴苦,自己的心裡似乎一直都無法感到滿足。這位心理學家聽完,給他一個建議:「去火車站的候車室,到那裡試著幫助有困難的人吧。」
這期封面故事的企畫動機很單純,《被討厭的勇氣》一書從2014年11月出版以來,長期占據各大暢銷書排行榜。即使到了2016年8月下旬,情況依舊。
先承認,大學修過普通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記得佛洛伊德和榮格的「名字」,但是對阿德勒真的一點印象都沒有,搞不清楚究竟是課本沒教,還是我自己忘得一乾二淨。
職場中,我們所感受到的壓力和面對壓力時的反應,都與工作本身相關嗎?那可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