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喜歡聽故事,因為每段故事背後,可能代表一種心理狀態,或者把世界化約成我們可以理解的內涵。
想讓飯店客人重複使用毛巾,訴諸節能省碳的環保理念,或愛護地球的道德觀,也許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其實還有一個方法,比你想的更簡單有效!
在我擔任臨床心理師時,常遇到很多上班族,因為對未來茫然而感覺到壓力。職場的焦慮往往來自焦慮、害怕,可能來自現實、自己預期或他人期待;他人與自己之間的差距,常讓我們內心不舒服,更痛苦的是處在「理想自我」和「真實自我」夾縫中的自己。
你願意一次只做一件事情,還是同時開展多項任務?你感覺每天或每週上班的時間夠長,可以開展一系列的活動,還是感覺時間太短了?你最理想的情況是什麼樣的?所有這些會如何影響你的成效感和幸福感?
人類是一種很奇特的生物,我們以為自己是個理性的動物,但相關研究的結果卻恰恰相反。人類其實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無論是語言或行為,都有可能在無形中影響一個人的行動。
兩個美國陸軍遊騎兵背著沉重的背包,站著仰望阿富汗南部的一座小山丘。山丘的高度是183公尺,但兩人經歷過激烈的戰鬥,身心俱疲,第一個士兵判斷它大概有275公尺高。他不僅做出錯誤判斷,還真的看到了一座275公尺高的山丘,把自己的認知當成了現狀。
「死線」(deadline)看起來能激發腎上腺素,提高效率,但分析工作壓力與績效關係的葉杜二氏法則卻指出,「死線」有時沒辦法帶來高效率,反而會令人神經緊繃,沒辦法專注於工作。
很多公司都有推集點卡或集點優惠,你知道怎麼設計才能抓緊消費者的心理,吸引更多買氣嗎?
你的產品品質不輸人,卻怎麼也賣不贏對手嗎?其實不只是你,百事可樂公司也有同樣的困擾。前可口可樂公司全球創意策略總監達瑞.韋伯現身說法,教你用 3 個方法,塑造出深植人心的品牌意象,讓消費者腦中想的都是你:
每 5 人中就有 1 人的「高敏感族」,你也是其中之一嗎?高敏感族很容易因為外在環境刺激而出現不適感,而且幾乎所有不舒服的感覺都會被放大。我認為,「敏感」不一定只會為你帶來限制,也能為你開啟新的可能。敏感不是缺陷,只是神賜給你的最特別的禮物。高敏感族的才能其實勝於一般人,因為心思細膩,所以可以體會到比大眾更多的訊息
你每生氣一分鐘,就會失去六十秒的快樂 ── 愛默生。每個人都有負面情緒。小嬰兒會哭、會鬧脾氣,都是負面情緒的本能。負面情緒是有用的,因為能讓我們行動,讓我們避免並對抗那些可能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想要展現自信、上台說話不緊張、在短時間內贏得信賴,你認為這些事情是學得來、有方法可以做到的嗎?
漲價一向會讓消費者感到不悅,但透過心理學技巧,能夠降低反彈的機率。這裡以巧克力茶壺(用巧克力做成的茶壺,不但不會漏水,且泡出的茶還有淡淡巧克力香氣)的案例來看看怎麼做。
逛一些店的時候,偶爾會發現些產品沒有設計感,看起來又不好用、不好吃或不起眼,為什麼還會存在架上?假設你參觀啤酒釀造廠,導覽跟你介紹兩杯酒,A 是鑑酒專家評為 90 分的高級啤酒(NT$150 元),B 是鑑酒專家評為 50 分的普通啤酒(NT$70 元),在只能選一杯的情況下,您會想要買哪一杯啤酒?
電視購物頻道的業務,在每次節目結束後,不是等隔天出爐的「收視率」,而是馬上看「銷售率報表」。這個行業的競爭,不僅僅是話術,也不乏消費者心理學的運用,讓我們一一來破解吧!
觸覺,也是一種傳達情緒和訊息的好方法。科學研究指出,生理感受的舒適感,會轉化成心理上的好感,讓人們展現出較高的同情心、合作度、信任感,以及較低的社交焦慮和恐懼反應。不只是這樣。許多行為學研究已經發現
當員工是否願意花心力在工作上,牽涉到動機或者是否找到意義,心理學家約翰 · 亞當斯(John Adams)就提出了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來描述員工的工作士氣與動機。要是「個人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比較」後所產生的作用,以社會比較理論為基礎,從四個面向來看職場上的感受,分別為:「自己」、「他人」、「投入」和
心理學領域有三項偉大實驗,其中一項名為「莎莉與小安測驗」。房間裡有兩名女孩,一個是莎莉,一個是小安,兩人正在玩娃娃。莎莉玩到一半把娃娃放進推車裡,離開了房間,過了一會兒,獨自留在房間內的小安取出推車內的娃娃來玩,之後便把它放進一旁的紙箱內,然後離開房間。不久後,莎莉再度回到房間
你知道嗎?當服務生一直把桌面上吃剩的雞骨頭清空時,客人會多吃 27%!透過「視覺誘導」的手法,我們不但可以改變顧客的行為,還可以幫助自己節食、誘發人們多捐款 如何讓客人心甘情願多花錢?從心理學著手,透過小技巧來促發慾望 如何讓客戶、顧客無條件埋單?學會「心理學」,一個小技巧就成功
走進百貨公司,迎面而來的是一排手拿試用品的櫃姐,輕聲詢問「您要不要試用看看?」或許好奇心使然,你停下來試用。「要不要再試試其他商品?」你又答應了,這次你被帶往櫃位,「這真的很適合您」……
為什麼明明已經降價了,買方還是不滿意?關鍵在你有沒有讓他「感覺」到便宜。
「該獎勵的都獎勵了,為什麼他的士氣還是沒有辦法突破?」曾聽過主管朋友有這樣的抱怨。職場中,有個常聽到的管理方法:蘿蔔與棒子(Carrot and Stick)。多數人在管理上,以為就只有蘿蔔與棒子兩種「方法」,但就心理學來看,其實重點在於
「潛在客戶口風很緊,不知購買意願有幾成?」「傳聞公司即將裁員,誰會在資遣名單上?」「想打聽競爭對手的實力和狀態」職場上總是有需要這些重要資訊,才能打勝仗的狀況。只是到底要怎麼突破關鍵人物的心房,套出你想知道的事情?
想像你去3C賣場,桌上擺滿各種電腦,選擇多得令人眼花撩亂。但仔細看過之後,發現裡面只有三台是你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