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困境,但是,如何詮釋自己遇到的困境,將會大大影響你的人生。在日本大賣130萬本的《被討厭的勇氣》中,心理學家阿德勒用一個故事說明「目的論」的想法,將改變我們如何詮釋自己的人生。
根據勤業眾信 2018 年度的調查,全球奢侈品市場包括 LVMH、雅詩蘭黛集團(Estée Lauder Companies)及瑞士歷峰集團(Richemont),等百大企業的 2016 年銷售總額為 2166 億美元(約為 6 兆 7000 億新台幣);平均自 2014 到 2016 年間,這百間企業的年複合成長率為 3.9%。
公司有一位眾所皆知的主管建宏經常在公開場合指責員工「很爛」,或是上班時氣冲冲跑到人資部門咆哮:「你們找這麼爛的員工要我怎麼帶。」堅持要人資部門淘汰不適任的員工,重新招聘優秀人才。甚至連客戶也看不順眼。
二十世紀初,俄國的心理學家蔡格尼(Bluma Zeigarnik)發現了一個現象:未完成的工作及未達成的目標,會一直盤旋在每個人的心中,影響每個人的工作情緒,也會影響每個人的工作績效。一直要到此未完成的工作完成、未達成的目標達成,這種暫存、提醒及打擾的現象,稱作「蔡格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
「那是我人生中最無聊的一段日子」。瑪諾什.佐摩羅迪(Manoush Zomorodi)是紐約公共廣播電台(WNYC,New York Public Radio)節目主持人兼總編輯。她的兒子一出生,就為腸絞痛所苦,所以她必須每天推著嬰兒車,走 15~25 公里,中途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發呆」。 別滑手機解悶!「好無聊...」的時刻,藏著讓人變聰明的祕訣 想變得卓越,你得先學會「發呆」?心理學家的實證
記得上次和客戶相談甚歡,卻在下次打電話邀約時,怎麼也找不到人。事實上,你並未獲取對方的信任。FBI 行為專家羅賓 ‧ 德瑞克(Robin Dreeke)曾經歷這樣的切身之痛。由於 FBI 常因任務需要,必須冒險聯繫祕密消息人士;如何取得消息人士的信任,將成為任務成敗的關鍵。 互動有說有笑,下次卻再也找不到人?一張「溝通風格列表」
每筆投注,就等同做出一次「決策」,你必須思考、判斷局面、找出正確解答。我們沒辦法告訴你誰會獲勝,但從投資學、機率學、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掌握 4 大觀念,能幫助你做出較佳的決策。
洋芋片包裝打開,就像洩了氣的氣球,鼓鼓的包裝在撕開那一刻馬上縮水。零食製造商的說法是:洋芋片填充氮氣是為了避免油炸後的馬鈴薯片氧化,就算不灌入氮氣直接包裝,也可能因為在運送過程中,受到擠壓而變成馬鈴薯洋芋碎片。
除非必要,很少與人交談;身邊好像沒什麼可以信任或交心的朋友⋯⋯,你會時不時出現這種「孤獨」的感受嗎?小心,孤獨不僅是心理上的感受,也會對身體造成實際的負擔,甚至有致命的風險。
商務談判上常出現這樣的例子:開價方丟出一個驚人的數字,對方當然不可能接受,所以開始慢慢還價,最終,因為開價很高,所以成交金額依然遠優於開價方的底限。
為什麼麥當勞是紅色,McCafé 卻是黑色?你是否注意到,超市的賣場入口附近,大多都販賣水果和蔬菜;餐飲店的入口也經常裝飾得富有季節感,或陳列色彩鮮豔的食材、海鮮及蔬菜?這些都是根據人類的深層心理所設計的行銷戰略之一。一般認為,人類會因為「色彩」而受到各種影響。
這款APP從去年2月發布迄今一年來,下載量已突破200萬人次,攻佔台灣、香港、韓國、印度的年度精選榜單。根據團隊統計,後續認真記帳的活躍使用者超過70%。究竟,這個團隊做了什麼事情,能讓設計一舉成功?
消費者出現搶購潮,深怕自己買不到特價品、絕版品、限量品、稀有品或將漲品(就是即將漲價的商品)。花了很多時間排隊、搶購,很害怕買不到;這讓我想起許多年前,政府發放消費卷,期待刺激內需。照這種情勢來看,好像民生商品,每過一段時間放個風聲:即將漲價!似乎內需就會被誘發出來,然後搶購得差不多,再說短時間內不漲……
許多線上購物平台,都會有一個依照「價格順序」排列的選項,現實生活中看到的商品型錄或菜單,常常也會依照價格順序來呈現;但是究竟價格從高排到低,還是從低排到高比較好呢?
你看過泰國電影嗎?異軍突起的票房黑馬《模犯生》也許很多人看過了,或者至少也聽過。但我今天想談的,不是這一部電影,而是至今讓我難以忘懷的驚悚懸疑電影《13 駭人遊戲》。
「為什麼背景、能力都差不多,他的薪水可以比我高」「看臉書上朋友們分享的近況,感覺都比我的生活有趣許多……」你是不是也常在心中衡量自己與他人的差距? 能力、背景差不多,為什麼他薪水比較高?心理學家
以工作休息時間裡的閒聊為例,或許有人會覺得聊週末的計畫或上司的小八卦是浪費工作時間的事,感覺像自己做了虧心事一樣。或者擔心自己不好好工作反而在茶水間摸魚,會不會影響同事對自己的信任感。
除了設定新年目標之外,我自己有喜歡的幾種「儀式」來慶祝過去的一年,以及準備迎接下一年。這些儀式沒有必要代替目標設定的儀式。但實際上這些儀式有其意義,既可以馬上實行,又能夠幫助設定滿懷希望、更加優質的目標。
很多人以為薪資福利給得好就可以留住人,但是仔細留意職場動態,不難發現,有些人寧可選擇薪資待遇稍差的地方工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背後可能因為工作需求不同。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克萊頓 · 阿爾德弗(Clayton Alderfer)將每個人工作的需求分為 3 種類別: 如何擺脫「職業倦怠」的枷鎖?
最近辦公室裡的氣氛低迷,團隊績效也好幾個月都未見起色……員工個個看起來無精打采,好像無心專注在工作上,怎麼辦呢?
沒有人喜歡排隊或等候服務,最好是到達餐廳就可入座用餐,到了電影院就可直接買票入場。因此,如何讓顧客在等候時,盡量讓他們覺得比預期的等候時間短,或有比較愉快的經驗,正是提高顧客滿意度不容忽視的一環。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奚愷元在《別當正常的傻瓜》這本書中,教我們在獎勵員工時,如何做明智的決策,達成更高的效果。
許多人分享測驗結果時並不知道的事情是,分數區間其實是 -52~140 分。本來認為自己 80 分很敏感的人,其實還沒有敏感到破百分的程度;同理,認為自己 30 分非常「不敏感」的人,其實並沒有你以為的那麼遲鈍。換句話說,大部分的人
又開始了新的一週,身邊的同事、朋友都在分享如何找回幹勁的文章,但你是否常常覺得無論如何就是提不起勁,強迫自己投入工作,卻反而更痛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