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報告指出,美國在未來 10 年內將會有 4 成工作消失,被 AI、自動化給取代,其中受到衝擊的年輕人(18~34歲)有 1470 萬之多!
數位工具愈來愈多、該懂的技術一個比一個艱深,這讓行銷人聽來很頭痛,但行銷仍然脫離不了藝術、點子、美感,以及了解消費者的思維。
交通移動服務(MaaS)正在日本遍地開花,令和元年甚至被稱為 MaaS 元年。 MaaS 是什麼,商機在哪?如何推動?一定要知道。
國家隊將來商業銀行籌備處已經有 60 多名人力,也預計在年底前招募至百名,未來希望擴張到 300 位成員。
當企業能撇除線上、線下框架,也解開 App、網站、社群經營的界線,聚焦在顧客的消費旅程會遇到的接觸點,全盤思考各個點需要改善之處,才是往個人化服務靠近的正確道路。長期發展下來,那些更懂顧客的零售商就能勝出。
在人工智慧時代,要領導一個表現卓越的組織或部門,除了企業管理與商業模式,能否妥善利用人工智慧,來作為業務的成長加速器,也會讓組織或部門的表現大大不同。
去年佳士得(Christie's)出乎意料,以 432500 美元拍賣了一幅叫「Edmond de Belamy」的畫作,是由 AI 透過 15000 幅 14 至 20 世紀的肖像畫所「生成」的作品,署名是 AI 的一個演算公式。
「剛剛吃飯的錢是 150 元。」「好,我現在轉帳給你。」拿起手機,許多銀行已經把轉帳、申貸、繳費、支付等服務,建置在自行研發的 App 中,就是要趕上使用者運用數位金融的腳步。不過,由中華開發金控資深副總經理暨創新科技金融處部門主管周郭傑帶領的「KGI Inside」團隊,卻決定反其道而行。
日本壽司市場十分可觀,規模達 1.6 兆日圓,光是迴轉壽司業的營收就有 6200 多億日圓,其中前四大品牌占有 75% 的市場,相當集中。年營收第一名的壽司郎,至 2019 年 2 月 7 日發表的最新年度計畫,年營業額 1925 億日圓,和前一年度相比增加了 10.1%,日本國內店數 518 店、海外店 13 店,合計 531 家。
大多數的時候,圖解資訊可以幫助我們從複雜、龐大的資料裡,篩選最重要的知識,讓我們更清楚理解一件事。圖解化資訊的另一個好處是,把抽象的文字概念,轉化為可以執行的行動守則,而服務業常用的顧客旅程地圖(customer journey map)就是最好的例子。
過去汽車品牌會與汽車製造商、銷售通路合資或結盟,但因為有了「車聯網」,合作夥伴還包含車內軟體、網路技術、雲端服務等公司,數量大幅增加、橫跨不同產業,形成與傳統供應鏈截然不同的生態系。
2007 年,台灣高鐵正式通車,為台灣大眾運輸系統開啟一頁新的篇章,自南港站在兩年前落成後,全台 12 站的高鐵運輸網布局完成。
3 年多前,有一家日本酒店將自己描述為「世界上第一家由機器人組成的酒店」,開業時旋即成為全球頭條新聞,不僅因為採用機器人員工,酒店獨特的環境配置方法也成為話題,但是最近傳出這家日本酒店已經解雇數百名機器人員工,因為他們沒有把工作做好,還給人類員工找麻煩。
2019 年,全球企業最煩惱的恐怕就是如何培育 AI 團隊了!根據 2017 年騰訊研究院發表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1]顯示,全球 AI 相關產業人才總數約 30 萬人;台灣也不例外,104 人力銀行指出,台灣 AI 職缺增長至 6000 個。歲末年終之際,台灣也有 4 成企業年後將調薪 3.65%,其中因為台灣在 IC 等半導體領域的產值提升,讓 AI 與數據分析人才成為調薪大熱門。
2016 年時,雲端服務商 Akamai 提出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約有 49% 的消費者對於開啟超過 2 秒的網頁無法接受,一旦遇到這樣的問題,50% 的人會轉去其他網站尋找資料、22% 的人會直接關閉、35% 的人則會有對該網站產生負面影響。時至今日,我相信這個等待秒數只會更短,而產生負面觀感的人也將更多。 愈來愈缺乏耐心的時代
傳統養殖蝦塭,漁民必須看天吃飯,大雨容易改變蝦塭水質酸鹼,加上池深水濁無法目視水底飼料消耗度,最怕餵食過度讓殘餌污染水質,導致蝦群大量死亡,「一隻蝦浮上水面,池底恐怕已有上百隻死蝦了。」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洪慶章說。
AlphaGo 的出現,讓更多人見識到 AI 的力量,卻很難想像它進到商業情境。一項針對超過 3000 家企業的調查發現,在實際應用上,有 70% 的 AI 領先者認為,AI 是公司未來 5 年收入增長的主要動能。 先別討論 AI 會取代人力!看看 AI 幫企業賺錢的實例
LINE Pay 一卡通首月成績出爐,用戶數達 56 萬人,一舉成為台灣用戶數第三大的電子支付機構,同時轉帳金額也突破了 5 億元。不過亮眼成績背後,似乎也存在一些隱憂。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研究,近 4 年來企業和物聯網相關的投資持續上升,2020 年將有 1 兆美元,但是依舊低於 2016 年的預測:約 1 兆 3000 萬美元的規模。這是為什麼?
走進店裡,從貨架上取下商品放進包包,然後率性步出商店。如此顛覆傳統的購物體驗,讓今年初開幕的亞馬遜無人商店「Amazon Go」成為焦點。這「拿了就走」神奇體驗的背後,關鍵就在天花板上 6 千個 3D 深度鏡頭,出自台灣 IC 設計公司鈺創之手。
工業 4.0 涵蓋的面向,遠大於機械手臂和機器人。為了掌握一家公司工業 4.0 的程度,BCG 拆解出評估的框架,包含改善營運效率、管理績效、人員發展、基礎建設,供想要轉型升級的廠商參考。
想讓整個組織成功換上數位 DNA,絕不是做幾個專案或買進科技系統就能做到,因為轉型的成敗繫於「人」。要改變組織成員的慣性,採納數位思維,領導者必須帶頭建立「數位文化」(digital culture)。
如果你有機會與世界首位機器人公民蘇菲亞(Sophia)面對面,你想問她什麼問題?ABAC數位創新論壇(DIF)今天在台北登場,蘇菲亞以貴賓的身份出席。她「被」緩緩推出,定位後工作人員為她細心整理裙擺,「你好,台灣。」伴隨著似笑非笑(或許對她來說是個燦笑)的表情,蘇菲亞用中文向全場近3000名聽眾打招呼,為這場「台灣最高規格數位論壇」揭開序幕。
全球第一位擁有公民權的機器人蘇菲亞(Sophia),才剛剛從香港抵台,就馬不停蹄的為隔天的演講彩排,而《數位時代》的採訪團隊也跟蘇菲亞一起共度了在台灣的第一個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