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成功企業會是什麼樣子?或許現在難以提出一個完美解答,但阿里巴巴、Google、亞馬遜(Amazon)等數位原生公司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不少企業主想導入 AI 系統,卻也抱疑是否如此神奇?會不會導致現有團隊適應不良?過程中又會遭遇什麼困難?
1980 年前後出生的主管,似乎無法理解 1990 年代年輕員工的想法,不只難以給予激勵,更可惜的是,沒辦法結合他們特有的能力為公司轉型帶來幫助。
一家44年的「資深」企業,如何在17年間,保持連年成長、持續創新,而且讓國際大廠品牌包括Walmart、Zara、Uniqlo都爭相上門找他合作的成績
各大零售商皆紛紛投入AI應用,以求全面掌握顧客購買行為。在這樣的趨勢下,日本超市也開始導入AI新技術來提供消費者更精緻的服務。
量販龍頭家樂福 6 日宣布與美食外送平台 foodpanda 合作,雙 11 要將 300 款商品上架「熊貓商城」,把商品快速送達用戶手中。
全聯在5月推出 PXPay,半年就讓會員數衝到420萬人次,緊接著於 10月 28日上線另一款服務「PXGo! 全聯線上購」,這兩大App有何不同?
「雙 11」從一開始單純網路電商的終極促銷活動,到現在演變為兩岸三地都規模化、產業化,甚至成為「現象級」的經濟活動,足以和過去的百貨週年慶匹敵。
從政府回到產業服務,2018年加入台灣大車隊的王景弘,用五大數位轉型政策。企圖用程式改變現況及世界。
數位工具愈來愈多、該懂的技術一個比一個艱深,這讓行銷人聽來很頭痛,但行銷仍然脫離不了藝術、點子、美感,以及了解消費者的思維。
AI真的不只是噱頭,「企業AI領先度大調查」指出,有 85% 的台灣企業在導入AI後感到滿意。令人驚訝的是,影響AI發展成敗的關鍵,不是數據或技術,而是組織分工。
Cama 咖啡 1 年前開始深度經營會員,如今會員消費就占了整體營收的 57%!下一步 Cama 將推訂閱制,牢牢緊繫會員的心。
近來有蠻多談數位轉型的文章,但大部分談的都是資訊科技業者,講得非常專業、未來性十足,但對身為人資的我來說,看了文章後還是不懂什麼是「數位轉型」?有哪些
在 2019 年上半年,美國境內有超過 7000 間實體商店關閉,大型零售商目標百貨(Target),卻在兩年前逆勢操作:
台灣Pay目標打造QR Code共通支付標準,提升國內行動支付使用率,目前已拉攏9家電子支付業者欲加入共通規格,但業者其實各自有盤算...
全家便利商店去年設立科技概念 1 號店,希望新科技輔助店員的日常工作,解放他們的工作時間。事隔一年半宣布再砸超過 1000 萬元開科技概念 2 號店!
他種的米,不僅上架亞馬遜進攻北美市場,還躍上教宗的餐桌,卻也曾經面臨銷售不佳的困境,如今因為區塊鏈背後的信任基礎,他的米挑戰的是全球市場。
40 年老牌寶島眼鏡要砸千萬轉型!耗資建置的系統有何特別?為何要串聯供應商、眼科、醫美診所?
《變形記》、《愛麗絲夢遊仙境》⋯⋯,5 部經典如何在 IG 重現?看看紐約公共圖書館的作法,這樣掀起漲粉效應。
隱形眼鏡市場一直是大廠天下,如:嬌生、愛爾康、酷柏、博士倫等四大龍頭業者握有90%市占率,晶碩(PEGAVISION)卻靠掌握製造、代工和隱形眼鏡自有品牌,走出自己的路。
藉由觀察玩家行為,修正遊戲內容與控管投放預算,讓真好玩能以低風險的方式代理遊戲,「我們不是追求每個勝利都是絕對的勝利,只要追求每一個敗,都是可以被控制的。」周玄昆表示,不一定每場戰役都要贏,但至少要知道怎樣做會輸,下一場贏的機率就比較高了。
O2O的概念雖已被提出多年,但如何運用、用在哪仍是許多企業想要問的問題,以特力屋為例,在思考如何進行更有效的行銷時,他們以「用戶動機」為導向,打造全通路虛實整合。
中小企業探索 AI 的機會,應先檢視自己擁有什麼資料,並思考資料是否可以解決一個對公司至關重要的問題,而不是盲目跟風、投入資源,卻達不到應有的效益。
今年7月,日本7-11浩浩蕩蕩推出的行動支付服務7 Pay傳出用戶帳號遭駭客盜用的消息,時隔一個月,官方宣佈9月底將中止7 Pay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