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領導者有「監督者」「教練」的身分,本質上很難與員工平起平坐;但另一方面,如果員工與主管太過親近,員工不把主管的交辦任務、該做的事情當一回事,組織很難運作。
在職場待上一段時間,你一定知道哪些主管或同事比較可靠,真的遇到困難的時候,有辦法給出建設性的建議,而哪些人碰到問題就想辦法推託。不過,當你談論著別人的優、缺點時,是否曾經想過,自己又是什麼樣的人呢?
職場裡受人喜歡的員工,多數都能言善道、外表得人喜歡,好像也比較容易得到關注與晉升機會。相反來說,那些內向,不懂得彰顯自己的人,是否就很難得到賞識呢?
大部分的企業,每半年會執行一次績效考核,可能由主管直接打分數,或是要員工自我評量。考核的目的是希望員工,檢視自己的工作方法,了解還有哪裡需要改進。
公司內部一中階主管職又開缺,這個職位不但薪資高、福利好,又可以接觸到公司的核心業務,工作內容也不複雜,小陳認為自己的能力符合條件,躍躍欲試想申請。但觀察應徵上的人,都做不滿一年就走人,這點讓他遲疑。
職場上,不可能每件事情都順心,做一份工作,總會遇到挫折、困難,像是新品上市賣不好、大筆投入的廣告成效不彰,或是蓋完新工廠,訂單卻沒有提升。面對工作上的判斷錯誤或失常表現,你會如何應對?
任職於連鎖餐飲行銷的 Jessica,這陣子老是被老闆挑毛病、緊盯工作,原因在於該公司每一年都會印製 10 萬份的客戶意見調查表。工作流程是先讓行銷部設計好調查表,再由 Jessica 負責校稿和修訂,等主管確認後,再送給印刷廠。
日本星野集團第二個海外據點,決定設於天災頻傳的台灣谷關。對於外界疑惑,社長星野佳路只說:會發揮谷關的魅力。想了解他會怎麼做,可以回顧星野改造「山梨八岳」度假村的案例,找出蛛絲馬跡。
由於合作廠商突然出包,導致另一名同事負責的活動亮起紅燈,也讓他成為每天最晚離開公司的人。你想到自己曾碰過類似的危機,可以分享解決方式,但另一方面,下個月就輪到你負責活動,擔心自己心力有限,撥不出時間和心力,究竟該不該幫助他呢?
什麼樣的管理者最不討人喜歡?《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在 2016 年刊登過一篇「為什麼這麼多無能的男性成為領導者」(Why Do So Many Incompetent Men Become Leaders)的文章,內容強調,許多失敗的領袖,都源於他們把自信視為個人魅力,以為自己永遠是對的,最後變成過度自信,反而以傲慢態度待人,引起周遭人不滿。
據說,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他從前鄉下的窮朋友來求見他,希望能謀得一官半職。見到朱元璋後,這位窮朋友發現朱元璋雖然做了皇帝,但是面貌上似乎與從前沒什麼兩樣,便一時間忘乎所以,同朱元璋敘起舊來。
根據《厭世代》一書的定義,「厭世代」泛指 1990 年代前後出生,因為低薪、看不見未來,在變化劇烈的時代中,徬徨不安、疲憊尋找光亮的世代。他們恐懼失敗,但卻不知道從何努力起;他們害怕被埋沒,卻又覺得未來的路茫茫;甚至,有時候努力也不一定會有結果……。
如果這件事主管根本不看重,那我也興致缺缺;一項跨部門的活動,別部門的同事詢問是否有人可以支援,但一想到自己的事情做不完,幫忙別人做好也不會反映在自己的績效上,乾脆拒絕或交差了事,做好手上的工作比較重要。 把 KPI 做到極致,員工表現就會變好?老子對績效管理制度的反思 別讓錯的 KPI 制度,毀了部屬工作熱情!老子給主管的管理建言 錯誤的 KPI 制度,會摧毀員工想上進的心!從老子《道德經》學管理
每當你聽到主管誇獎某業務談下大客戶、某個口條好的同事為部門爭取到多少資源等等,心裡總會有點不平衡,覺得自己和其他人東奔西走彙整資料、做好各式繁瑣的行政庶務,付出的一切努力好像都被視為理所當然。
人生不是電影,你通常不會在最危急的時刻獲得雷神之鎚擊敗大魔王,逆轉局勢。故事之所以精彩,令人印象深刻,是因為小概率事件產生極大的懸殊感,讓人以為「以少勝多」是一種可以實現的「常態」。然而實際上,從來沒有這回事。
當重要的專案完成、簽下年度最大客戶時,你是否不免自滿於這樣的成績,很難隱藏自己的驕傲?每當主管詢問「這次專案成功最大的關鍵因素是什麼?」你不免心裡想著「多半都是仰賴我的努力。」但如果抱持這樣的態度處事,你的職涯發展恐怕會受到不少阻礙。
成語幾乎都有其典故,我們熟知的「根深蒂固」「得寸進尺」等,都是出自老莊經典。我們從老子的《道德經》與《莊子》中整理了 20 個和工作、人生相關的成語,做成雙面書籤,讓大家在日常中體會道家哲學。
對組織而言,「人」有多重要?Google 聯合創辦人賴利.佩吉(Larry Page)、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曾說,員工是企業命脈,把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可以引領組織成長。但要做好這點,其實並不簡單。
在員工眼中,主管交辦的任務、期許,很可能形同「聖旨」,一旦沒有達標,輕則挨罵,重則懲處;但如果太急於表現,沒有適度尊重主管意見,也可能會引起主管不滿。
《莊子・逍遙遊》一開始,說了一個「北冥有魚」的故事。在遙遠的北方大海中,有一種大魚,身長好幾千里,名字叫「鯤」。鯤最後化為一隻大鳥,飛到廣闊無垠的地方。接下來莊子感嘆一句......
最近參加徵才分享,我總喜歡拿知名矽谷網路人、Web2.0 一詞發明者提姆 · 奧萊理(Tim O’Reilly)的一句話當成結尾:“Money is like gasoline during a road trip. You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money, but it shouldn't be about the money." (金錢就像旅程中開車時的汽油般,你需要注意錢的狀況,但是旅程的意義本身與錢無關)
在《孫子兵法》中,很重要的作戰理念就是「不要輸」。只要現在想著「不要輸」,長期堅持下來,就能獲得最終的勝利成果。這個理念即便是現在 21 世紀的職場也非常適用。日本 NI 顧問公司執行長長尾一洋就是活用了《孫子兵法》來強化經營力與企業,將自家公司所開發的產品推銷到 3,800 家公司。
諸葛亮,就像是被賦予重責大任的經理人,在市場一片混沌的時候,必須想方設法,帶領企業殺出重圍、走出新路。不過,要在三國時代選一個幕僚的典範,我個人認為諸葛亮並不是最值得參考的人選。
曹操、劉備、孫權,三國鼎立,不同的領導性格,吸引不同技能的部屬跟隨,對應出不同的策略和成績。他們不就像是動盪時代之下的三位老闆,各自帶領三間企業,企圖在亂世中存活?這不僅需要領導的技巧,更需要帶人的頭腦。而你,會選擇追隨哪一位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