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講到傳統的君臣關係,好像都是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都說這種觀念是儒家的工作倫理,認為既然拿人家的薪水就要幫人家辦事。但你看孔子實際上是怎麼說的?
當時的執政者魯哀公問孔子,要怎麼樣才能讓百姓信服於政府,孔子則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孫子兵法》強調謀略,認為最高明的戰術是「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不用直接交戰就能讓敵人投降。然而,如果真的要打仗,軍師會先沙盤推演,分析局勢,再擬定不同策略。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孫子。孫子提出必須具備的「智、信、仁、勇、嚴」到底是什麼呢?
在日場生活中,心口不一的人都相當多,更不用說爾虞我詐是合法的商場,心中所想和言語態度完全相反的老狐狸,更是多不勝數。解讀真意的方法,可以參考《孫子兵法》。因為就像是古代將領可以從軍隊隊形的變化,觀察出對手實際想要做的事情。現代商場也可以藉由觀察對方的行為,了解他心中真正的想法:
說到莊子,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許多人的答案應該是書裡最有名的故事──莊周夢蝶,講述莊子有天做夢,夢到自己變成一隻蝴蝶,醒來後分不清是在夢境中成為了蝴蝶,還是原本就是蝴蝶,只是今晚碰巧夢見自己成為了莊子?莊子以此討論人們對於真實和虛幻的認識。
魏徵從歷史典籍中歸結出組織必須擊退的「六邪」。簡單說就是六種問題員工,提醒主管一定要留意。
「時機不好啦」「上司不支持」「部屬扯後腿」,都是因為這些那些理由,才會失敗啦。但如果遇到事情總是怪「天時」「地利」「人和」沒有到位,事情永遠不會改善。所以《孫子兵法》以:「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來提醒讀者,當部屬或自身是這六種人時,即便天時地利齊備,團隊依舊會失敗
大多數人力資源管理談到離職,都會分析員工離職的原因,大概可分為:薪資太低、與主管同事關係不睦、公司前景不佳。但其實,員工不一定會把真正的原因講出來。其中,專業經理人離職的理由,通常也與基層員工不一樣
作為主管的挑戰之處,在於「人」的溝通及領導。面對性格各異的員工,如何激勵他們的意願、接受任務?擁有金融業多年實務管理經驗,帶領過上千人團隊,現任澤鈺智庫總經理李河泉,以歷史故事為例,將部屬分為三種類型:
《孫子兵法》中雖然強調,不打沒有勝算的仗。但,在市場中落後者難道就乾脆放棄不打了嗎?絕非如此,因為小,更要運籌帷幄,不正面交戰,找出敵人空虛之處加以痛擊,方能取勝。
經典軍事書《孫子兵法》常為企業領導人思考企業策略的案邊書;書中談到許多組織的觀點,也很適合用在解決個人工作上的煩惱。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規定底下員工都要背《孫子兵法》。還為孫子立了一個牌位,稱他為天下第一神靈。
「為什麼我們非得這樣工作?」這個問題,得從百年前的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設計了一連串流程開始講起。
中國是個泱泱大國,唐太宗很難顧及每一個角落,時常掛念地方首長是否可以好好執政。旗下有分公司和部門的領導者,都對太宗的想法心有戚戚焉吧?
漢高祖劉邦當年反秦起事時,身邊有一位同鄉的部下叫做雍齒,深得他的信賴,還把第一個攻下的豐縣交給雍齒看守。沒想到,雍齒趁著劉邦在前線衝鋒陷陣時,獻出豐縣投靠魏國,並在魏國滅亡後再降趙國,幾經輾轉才又歸降劉邦...
如果把國家想像成一家企業,明朝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就是當時的CEO,為了改善公司嚴重的財務危機,他推動了「一條鞭法」;當勤業眾信風險諮詢公司總經理萬幼筠讀到這段歷史故事時,關心的不是結果成敗,而是從這個例子可以獲得哪些推動改革的啟發...
在《君王論》一書中,作者馬基維利認為,一位優異的君王必須機巧如狐,勇猛如獅,因為 「君主必須是一頭狐狸,才不會掉入陷阱;同時又必須是一頭獅子,才能威震豺狼。」
組織裡鬥爭得很厲害,老闆明明知道但為什麼不處理?主管明明是笨蛋,老闆為什麼還升遷他?為什麼總是搞不懂老闆真正的想法是什麼?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關心的事情就會不一樣。要看穿老闆真正的想法,先把自己放在他的位子思考吧!
要認識李鴻章,更好的方法不是講是非對錯,而是講當時的對比,我們把幾個當年的厲害大人物跟李鴻章擱在一塊兒,來看看李鴻章今天能為我們提供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有時候並非領導者不想做出決策,而是兩個選項分不出孰優孰劣,要人如何決策起?從兩難中找出最佳解的情境有無數種可能...
趙文王喜歡劍術,劍客都來到趙國,宮廷內有三千多名劍客。趙王日夜要他們比劍,不知死傷了多少人。諸侯見趙王沉迷劍術,便開始打算奪取趙王的土地,太子去請莊子勸阻趙王。
官渡大戰袁紹一敗塗地,倉皇逃回河北,約有數萬名士兵遭曹操軍包圍,棄械投降,曹操下令加以屠殺。事後在清理戰場時,曹操從敗軍不及銷燬的機密文件中,搜出一批曹營人士與袁紹暗通的書信。當下有人建議逐一點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