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有一回晉平公問大臣叔向說:「齊桓公九次會合諸侯,使天下納入常軌,不知是臣下的功勞,還是君王的功勞?」叔向回答說:「管仲善於裁剪,隰朋善於縫紉,而賓胥無則善於繡邊,衣服做好了,齊桓公不過把它穿上罷了,所以這些當然是臣子的功勞啊!」
如何高明統治、有效領導,一直是領導人的一大難題。對待過於寬容,部下會恃寵而驕;管教過於嚴苛,則又會失去民心。高明的主管,往往可以在霹靂手段和菩薩心腸間,拿捏得恰如其分。這種拿捏平衡、陰陽調和的能力,就是企業主管最高明的領導力
一家科技公司從別家公司挖來一位經驗豐富、國外名校畢業的博士,擔任研發副總。
向上溝通是指訊息從低階流向高階,或是從員工流到主管。組織中若只有向下傳達、缺乏向上溝通,將使訊息循環圈中斷,活絡的資訊終將陷於窒息。而無法
組織中難免有員工看到不對的事就喜歡伸張正義,雖然這樣的員工是為了組織好,但是他們很容易把焦點放在「同事做錯的事情上」,甚至「誤以為只有自己是對的。」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視野狹隘
春秋時期,秦孝公為振興秦國國力大舉徵才,原本在衛國的商鞅聽到消息後,立即找上秦孝公身邊的寵臣景監,請他代為引薦。 第一次與秦孝公會面時,商鞅提出堯舜治理國家的方法,對於一心急於富國強兵的秦孝公而言,
一間公司最核心的影響人物,必然是執行團隊中的經理人。經理人的好壞,自然決定了一家公司的走向與命運。事實上,要判斷一個組織的動向不算困難,只要徹底了解最高階那位經理人的性格,搭配對方公司的文化,你大概就
孟母三遷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就是怕不好的環境,可能影響孟子的成長。同樣的,現代的父母都希望子女擠入名校就讀,也是因為名校的校風與環境,得以讓子女習得較佳的學識,開展光明的前途
> **「向歷史學習的重點不在於論人物的成敗、論功過,而是看因果,把一件事從不同角度翻來覆去推敲一遍。」** 很多人讀了鴻門宴這個故事之後,焦點都放在劉邦逃過一劫的結果,歷史評論家公孫策卻認為,應該
我喜歡看歷史故事,更喜歡研究那些默默無聞的人,到底是如何鹹魚翻身?這跟創業人的心境很像,因為 90% 的創業人都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既然如此,觀察那些「白手起家」的帝王將相,就顯得別具意義。 劉備,
韓信在項羽陣營時便一直不得重用,當時他曾多次獻策,卻始終不得項羽信任。心死後,他便轉投劉邦麾下,卻又只得了一個管理糧倉的小官,仍然不為人所知。 當時劉邦的宰相蕭何曾有幾次與韓信談天的機會,無意發現他
歷史典籍這麼多,如何去蕪存菁,汲取古人的智慧,獲得領導力的啟發?透過專家學者推薦的 8 本歷史書,讓你從「原典」讀到「詮釋」,協助你快速掌握重點,習得領導人的專業態度技能。 <br /> [![圖說明
吳起是先秦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曾服侍過魏國的君王魏文侯和魏武侯,並且將他和君主的對話寫在《吳子兵法》(後稱《吳子》)中,《吳子》是和《孫子兵法》齊名的作品。 在《吳子》〈圖國篇〉中提到,有天
面對「向上溝通」這堂職場必修課,大多數工作者雖然都明白其重要性,卻很少人真正得其要領,只能低空飛過但求及格。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林文政在[《當主管要知道的第一件事》][1]中指出,這不僅是
近日,網路流傳一篇文章,是上海征途信息技術公司老闆史玉柱的演說稿,讓中國的媒體披露轉載的。大意是說,他想在組織內大量建立狼文化,要把所有的兔子都趕出去。所謂「狼」與「兔子」的概念,約莫是這幾點內容
你一定聽過在組織裡面總有這些「流言閒語」:「老闆就是對Emily比較偏心。」「她業績好就得人疼啊。」「她們兩個老是關在辦公室裏面談話,一談就是一、兩個小時。」 老闆是真的「偏心」嗎?若他真的「偏心於
當公司虧損時,員工難道不該共體時艱、犧牲幾個月的獎金?諸葛亮的領兵之道是,即使身陷危難,說過要讓士兵返鄉的承諾,絕不變更。「做你所說,說你所做」是誠信領導的關鍵。 某家公司為了激勵及獎賞員工,會按照
身邊很多朋友常常在聚會時談到,覺得自己工作這麼久以來,一直找不到自己的舞台,工作一個換一個,也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屏除掉每個人自身的問題不談,這裡我們就講公司,其中,影響你「仕途」最深刻的,其
現有兩種類型的老闆: A老闆,相貌堂堂,英俊挺拔,不管做任何事都帶頭衝鋒陷陣,當伙伴受挫他會努力關心,同仁在上班時發生意外住院他會不捨掉淚。 B老闆,長相奇怪,渾身江湖味,沒事愛罵人,高興也罵不高
早在經營管理成為一門學問以前,中國的策略領導大師孫武(又稱為孫子)已經寫下他畢生的心血。他2500年以前體會的道理,放到今日來看,更顯得周詳而實用。當我們在企業策略上講「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談判上講
有個年輕人日前寫信問我一個問題,就是他主動幫老闆解決了很多問題,結果老闆不但沒獎賞,反而喜歡上辦公室裡事事請示、毫無解決問題能力的年輕同事。 後來,這位年輕朋友又寫信給我,說自己當岳飛了,果然被老闆
做為企業領導人或部門團隊的leader,經常會遇到一個困擾:「我該如何找到人才?」以及,「我該不該請不是人才的人離開?」 這是一個好問題,真的,因為牽涉到「人才」兩字! 大家都說要用人唯才,但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