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睜眼就開始擔心計畫截止期限、與客戶面談成功與否、沒完沒了的待辦清單,這可能是多數人每天普遍的經歷,但現在你該停止這個糟糕習慣了。一項新研究指出,如果早上一醒來就專注在你還有多少工作要做且壓力滿滿,可能會對你的工作記憶造成傷害,並致使注意力無法集中,更容易出錯。
你是否相信「努力一定會成功」?微軟(Microsoft)日本分公司前總經理成毛真並不這麼想!他在《このムダな努力をやめなさい》書中指出,世間標榜「勤能補拙」、勇於「跨出舒適圈」的觀念,其實害慘了很多人,讓他們把時間浪費在改善自己原本不擅長的事情,卻把想做的、喜歡做的事與拿手強項擱在一邊。
你是否常覺得自己的人生很迷惘?你不滿意現況,想換工作卻又不太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擅長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呢?如果這聽起來和你有幾分像,今天這篇文章就非常適合你閱讀。
相信做為公司裡其中一顆小螺絲釘的你,也曾內心感嘆:「為什麼爆肝的是我,大部分收入卻全進了老闆的口袋?」員工配合老闆所設定的目標和指令為公司賺進大把鈔票,老闆變得更富有,轉而投資其他事業,開拓新商機;而員工則拿到固定薪資支付帳單,被困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
小明因為業務表現出眾,被拔擢為小組長,為了力求表現,每天衝衝衝,半年下來,創下自己進公司以來的最高季業績。但期中面談時,小明的評價卻只是中等而已,他忿忿地想,「明明業績創新高,卻只給我這種分數,主管八成是眼紅我的表現吧?」
在 1960 年代末期,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Mischel),做了一個在認知科學非常有名、非常重要的實驗,稱之為「棉花糖實驗」。這實驗的概况是找來學齡前約 5、6 歲的小孩,請他獨自在房間中,就在他面前放著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假如你現在吃棉花糖,只能吃一顆;假如 10 分鐘後才吃,就可以吃二顆!」。然後主持人就離開房間,隱密的觀察小孩的行為反應。
前幾天收到一個讀者的留言,問我最近還徵不徵人,他想換個環境。我讓他把簡歷給我,看過之後嚇我一跳,畢業不到一年,已經換了三家公司。我問為什麼?他說在第一家公司不被重視,老闆太無能;第二家公司的同事太機車,經常刁難;第三家公司離家太遠,每天趕打卡都快崩潰了。一開始我我還聽得進去,但後來越想越不對了......
在網路盛行的時代,相信有許多人已經很少會用到「電話」了,除了工作上的聯繫外,會打電話來的通常都是問你要不要貸款,或者是推薦你優質用戶的「獨家好康」。例如常常會聽到類似「這項投資完全保本,而且保證有 20% 的報酬,因為你是我們銀行的貴賓,所以才優先推銷給你⋯⋯。」的推銷術語。
工作忙碌又繁重,逼得你動不動就生氣。壓力大會使人們陷入無法專注、工作進度延遲、導致壓力又更大的身心靈惡性循環。一個善於自我管理的經理人,究竟如何面對壓力?
很多人都知道晨間習慣很重要,它可以影響你一天的精神狀態,但是同樣的「夜間習慣」也很重要,它可以幫助你擁有更好的睡眠,以及在醒來後有更高的生產力。
賈培德,21 歲開始主持廣播節目、22 歲成為配音員,26 歲就擔任金曲獎司儀一職。至今尚有政治辯論推廣者及劇場演員等多重角色。
我們二十出頭進社會,當時青春正好,總覺得人生還很長,縱使做些浪費時間的事都沒什麼負擔。隨著在職場摸索、打拚,年歲漸長,跟過去比起來,感覺時間過得好快,一個月、一年馬上就過去了。
電影《型男飛行日誌》有一幕,即將被辭退的員工對主角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咆哮,我現在每周可領 170 0美元,但失業後一周只能領 250 美元救濟金,女兒生病也無法看醫生,因為付不起醫藥費。
如果你常閱讀中國的媒體或社群,大概聽過「李笑來」這個名字。因為「自稱」為中國比特幣首富的他,搭上了比特幣和區塊鏈風潮,成為近年熱門的話題人物。
昨日,林書豪帶著腳傷,走上政治大學畢業典禮的致詞舞台。他整理出 7 個體悟,以此勉勵將步入社會的畢業生:
我們經常本末倒置,當我們搞砸一件事時,我們會說這件事太難做了,所以沒做好。而到底是事情難做,還是我們沒做好?誰都不知道。
星期天的晚上,你的星期一憂鬱症提早來到。稍微分析一下這種渾身無力、沮喪煩悶,原因無疑指向「明天又要上班了」。
這樣的心情或許你不陌生:滿懷壯志地期許自己學好語文,順利外派,或者規律運動,維持健康,一開始總是鬥志高昂,然而,隨著時間流逝,變得斷斷續續,最終不了了之。
你也覺得有些人就是比較容易成功嗎?其實,很少人一開始就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成功,憑藉的完全是自律。《征服自己》一書中列舉出每天都能做的 7 種自我實現練習,針對愛找藉口、拖延、懶散等弱點突破極限、尋求邁向自律之道。
許多上班族在職場中不快樂,你也是嗎?或許你正因為主管不瞭解你、不關心你而感到焦慮;或許你對周圍的人太過小心翼翼,因為怕別人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所以卑躬屈膝、封閉自我;或許你對主管或沒有能力的同事有所怨言,同時也對於老是帶著負面情緒的自己感到厭惡。
提起約翰‧洛克斐勒,你會想到什麼?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豪、石油大王、慈善家……,這些響噹噹的頭銜指的都是洛克斐勒,但無論名聲多麼響亮,卻怎麼也比不上他在《一美元開始的修練》自傳中,透露自己最喜歡「簿記員」(類似今日的會計工作)這個微不足道的職稱。
如果你常常告訴自己「我只是幫別人做事,給多少錢辦多少事」,這叫「工作」。如果你想的是「我做這件事是希望未來能夠得到更多的機會」,這叫做「事業」,是以「準創業」的心態經營自己。
很多循規蹈矩的中年人,做了半輩子的好人以及別人眼中期待的人,突然想做自己。他們很可能並沒有真正的做過自己,尤其是從小就比較順從的乖小孩。在成長過程中承受父母、師長、社會的期望,對自己要求也高,更想爭取同儕、長官的認可,所以年輕時總是勉強自己朝著別人的期望而活。
或許離開職場了,當我重新回憶職涯過程時,會有一個比較客觀和清晰的面貌。我一直在想成功有沒有方程式,但基本上這是徒勞無功的,就像有人說的,成功無法複製,但失敗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