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因應時代變化,企業必須重新調整各部門年資在薪資與升遷的占比結構,在教育訓練、年資、能力與創新間達到平衡,才能協助公司穩定系統,並隨市場脈動精進,不被市場淘汰。
一家客戶老闆問我:「春節剛過就有人要離職,我該不該用加薪來慰留他呢?」「您若加了這個人的薪水,其他員工會怎麼想?」「對啊,我也擔心如果加這個員工的薪資,其他員工也會效法比照要求加薪。」很多公司常見到以上的情況,特別是中小企業,人資也被這些搞得不勝其擾。
你通常會在以下 3 種情境提出加薪的要求,我們為你準備不同的談判策略:
據金管會規定,上市櫃公司必須申報員工年度薪資資訊,總計有33個產業、1586 家企業公布了薪資行情,值得所有希望進到這些企業工作的求職者參考。
經濟行為通常指的是所生產的商品或服務,但也可以說是每個人早上起床工作後所發生的事。供給與需求,一如它們在商品市場扮演的角色,也是了解勞動市場的關鍵。
想像中,每家公司發給每位員工多少薪水,企業應該一清二楚。然而,因為報酬實際上分拆多個項目,發放的制度和單位也不同,所以員工的全年總所得並非白紙黑字清清楚楚。
「外行的立法委員是住海邊嗎?政府未免也管太多了吧!」「這樣我公司招募不到人,政府要負責嗎?」「還沒有面試,怎麼知道要給多少薪資?」「以後大家就都寫 23100~40000,有寫還不是等於沒寫!」這些是從昨天晚上到今天,一些客戶的老闆和人資夥伴的反應,這情況跟每次政府提高基本工資一樣,先是罵聲連連,我想最後仍會歸於平靜,還是要乖乖地遵守法令。
對小公司來說,很難同時讓全公司的人都富起來,可是如果讓少數一、兩位關鍵人才先富起來,最後再逐步調整公司整體的薪資。這麼做不僅能留住人才,也能提升公司績效。
絕大多數公司都有薪資保密政策,管理階層普遍認為,薪資透明容易引起不必要紛爭,也增加內部不安定風險。到底薪資保密對公司表面的利益是什麼?薪資不平等真能刺激員工績效嗎?
老闆問了一句:「你希望公司給你多少?」Vincent卻只是回答:「我只是希望被公平對待!而不是業績做得多,換來的就是隔年被指派更高的目標!」
還記得上次面試談薪水福利的情景嗎?你的內心肯定上演過無數個「小劇場」:要求的薪水可能會被視為打壞行情;這家公司名氣大,對職涯發展絕對有幫助,那薪水是不是就別這麼堅持……
財政部公布「由財稅大數據探討臺灣近年薪資樣貌」研究報告,這份運用財政巨量資料,分析全國近千萬納稅人薪資所得,將台灣貧富、性別與世代差異具體量化,根據財政部統計,全年工作天數滿 180 天以上受雇人員,年薪資所得平均數從 2011 年的 51.2 萬元,漸增至
你是否曾經好奇過,和你做同樣職位的同事,薪水是不是也跟你一樣?或你的主管,薪水又比你高了多少?
行政院主計總處「薪情平台」網站30日正式上線,網站內將主計總處發布的數字全面圖表化,幫助民眾理解薪資水平以及其他相關數據,主計總處表示民眾也可以自己查詢、比較看看自己的薪資水準和其他人比落在哪個區間。
在面試前總是會擔心,對方開的價碼與自己心中的理想價格差很多;就算到了面試當天在心中不斷的告訴自己別因為談薪水而搞砸了面試結果,卻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嗎?
面試有如一場半小時或一小時的相親,會決定往後的日子。雙方都在盡可能在此時徹底打量彼此。你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問完所有問題。所以我的建議是:
這家美國小工廠堅持「給高薪、不外移」。雙雙墊高成本的作法,卻還能年年成長賺錢,到底是怎麼做到的?CEO這樣說......
今天產業轉速更快,問題層出不窮,不斷要解決。一家擁有上百年歷史的銀行總經理斷言,還停留在只想做好例行工作,而不能成為解決方案的人,將被淘汰。
絕大多數的老闆、主管,甚至書籍都會對你說:「想變人才,得懂得投資自己。」有花時間投資自己的員工,才能從「人力」,也就是一家企業隨時可以更換的螺絲釘,變成「人才」,指老闆身邊不可替代的左右手。
出外工作,為的是討口飯吃,薪水當然是愈高愈好。但對老闆而言,薪水就是支出,一沒控制好,可能就會導致經營不善。
小紅從台南到台北來圓記者夢,公司給她的薪水是兩萬八,但扣掉日常生活開銷,這樣的薪水根本存不到錢。上班兩個月後,她做了一個重要決定......
「唉……不知道公司什麼時候才會幫我調薪」「為什麼每次去刷本子,我的薪水依舊穩如泰山……」面對什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的處境,有些人甚至認為,轉職才是加薪的唯一出路
面試時,很多企業都會問前一份工作的薪資金額,很少人會不乖乖的回答,因為擔心不配合就會失去工作機會。可是不久的兩年後,這項行為在美國麻州將構成違法,這是本月一日州長最新簽署的法令。換句話說,過去企業根據前一份工作的薪資來核薪的作法,將不可行。